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2019优秀毕业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袁鹏飞

2019-06-24南燕新闻社

  袁鹏飞,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基地班,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黄湧教授,专注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将在河南工作。读博期间,袁鹏飞曾发表4篇论文,包括3篇一作,其中2篇分别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ACS和Angew上,其中1篇为Angew封面;担任2014级研究生班班长;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和五四奖学金、学术创新奖、优秀科研奖、药明康德墙报展示奖优秀奖等;并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以及“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袁鹏飞仍然记得自己对深圳的第一印象,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街道,想让人就此留下。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生院的第六届夏令营活动期间遇到的博学多识的教授和乐观积极的师兄师姐,彻底让袁鹏飞做了留下来的决定。南燕的五年也记录了袁鹏飞无悔的青春年华。
乘风破浪终有时
  丰硕的学术成果背后是袁鹏飞对科研本身的真切认识。“作为研究生,科研是首要任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科研是一个过程,只有将基本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得到应有的收获。”化学这门学科的独特之处也使得他对所谓科学、所谓实验有了别样的体悟:“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才能领悟化学世界的奇妙之处。
  研一在北京进行了多种理论基础课的学习,课外时间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认真学习人名反应,掌握各种类型反应的机理。这一年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博士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它同时是一门实验学科,需要掌握娴熟的实验技能。做实验从手忙脚乱到有条不紊,每天的进步,让自己觉得科研生活充实快乐。化学的研究最大的挑战就是每天重复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反应。这些结果绝大部分都是不理想的,每天都在经历着失败。但这些失败并不能打败我,我每天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终能突破。战而再败、败而再战,这个过程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当然,空谈信心也是徒劳的。化学反应,千变万化。我每次做实验都会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详细记录结果。将实验数据罗列出来,自己分析结果,尝试去解释这些现象。遇到难以解决问题也会及时和导师、师兄师姐们讨论,并且多采纳他们的建议。”
  经过近5年的博士学习,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袁鹏飞终于在氮杂卡宾催化的不对称质子迁移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发表了4篇论文,3篇一作,其中2篇分别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ACS和Angew上,其中1篇为Angew封面。
师恩难忘
  博士五年,对袁鹏飞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导师黄湧教授。他说道:“五年来,黄老师对我的科研和生活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我们基础多么薄弱,黄老师对我们从不放弃。开组会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汇报工作描述得不清楚,黄老师也从来不会发火,都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详细询问我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并耐心的给我们分析原因,引导我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培养我们独立解决问体的能力。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是,在进行不对称质子化反应时,我对反应的各种条件进行了系统考查。不幸的是,所有的现象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最后向黄老师请教,黄老师建议我把其中的一个双氮原子的碱替换成少一个氮原子的碱。随即一试,反应结果非常完美。最后博士论文答辩前的组会上,黄老师对我们三个毕业生进行PPT的把关。从下午两点多一直到接近六点,一页一页地帮我们修改答辩PPT,关注到每一个细节:标点是否合适,字体大小是否一致,有没有加粗,是否需要斜体,首字母大写没有,都在黄老师检查的范围;黄老师对这些微小的细节非常敏感,总能一眼发现问题,我深感佩服。”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黄湧教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让袁鹏飞感恩不已。“黄老师学识渊博、为人为善,是我学习和生活中指路明灯。”
回顾过去的自己
  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毕业在即,感慨万千。虽然五年博士生活枯燥而乏味,但它培养了我的思维模式和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读完博士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位证书,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坚持的态度。感谢我的导师黄湧教授,同时感谢化生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一流的科研平台,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最后祝愿南燕越来越好!
文/许文君
图/袁鹏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