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学后,董程程就接手了导师安排的976项目,研究全球变化对温带草地的影响,并且初步定为北方温带退化草地恢复实验,但是导师并没有给她限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而是鼓励她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话题。这期间董程程尝试过很多研究方向,也学习了很多研究方法。因为知道她想读博士,从研一开始,导师曾辉就按照博士的方式培养她。董程程说,“在科研路上,曾老师乐意和我交流工作,但不会给我具体的题目,而是鼓励我自己去找,找话题,找方法。”找研究方向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董程程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困惑到底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但是无论她想学什么、做什么,导师都给予支持。为她介绍老师,送她出去学习,提供实验经费。在经过大量文献积累,不断地与导师和师兄师姐讨论后,董程程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此,董程程建议师弟师妹:第一,做起来,不要顾虑很多,你做之前的顾虑与你做起来之后的问题相比太少了,只有做了,才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里;第二,积累,自己一定要积累,这是个过程,要有耐心,她自己的学位论文就是边做边丰富的,就像一棵大树,一开始只立了个树干,变做边学,不断地添枝加叶才丰富起来的;第三,多学习,向自己周围的人学习,北大的平台很好,她周围的同学也都很好,会积极地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她还是师妹的时候就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像个小跟班,后来慢慢地,她自己也能分享一些体会给别人,就很开心。做科研是个团队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朋友圈,有小伙伴一起分享。
习惯的力量
做实验的时候谈不上作息,只能跟实验流程走。有很长一段时间董程程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她一直的态度就是,做实验是个良心活,担心实验拖久了会影响实验结果,就选择尽可能快的做完。
不做实验时董程程习惯了早睡早起,也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很多时候身边的人经常开玩笑说她过得像个老年人。但是董程程说她喜欢这样的时间安排,因为阅读和写文章需要一个时间段,而不是破碎的时间点。午饭后,从1点到5点,有完整的4个小时可以专心做一件事。一般上午和下午董程程会做需要思考的工作,阅读文献或者写论文。到了晚上很疲惫了,做一些数据处理等机械性的工作,确定一下第二天的计划。
此外,董程程每天会坚持跟踪2篇最新的文章,之后才是按着自己的研究需要阅读文献。她会时常提醒自己,当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看文献。并且她也会坚持英语学习,现在有很多APP、和课程用来学英语很方便,董程程和她的小伙伴有个微信群,相互监督学英语。
要学业也要有生活
董程程会明确区分学习和生活,周末会休息,平常也会和小伙伴打羽毛球,她还想学游泳,虽然目前没学会。董程程想把西红柿时间管理法推荐给大家,“我也有消极的时候,不想学习,只想发呆。这个时候我会用西红柿时间管理法,把事情归纳为一件件小事,然后迫使自己去做。在消极的时候还是会借助一些外力来督促自己。”
“博士读起来很苦,但是还是值得。”这个过程,董程程很享受。除了专业上更加深入,这对她做人做事也有很大的帮助。董程程说,“读博士的过程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组织等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而且我的研究有很多野外工作,从前期准备到野外调研再到后期实验室工作,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到了野外,没有预案,因为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只能随机应变沉着应对,甚至还要与瞬息万变的天气斗,这些经历都是锻炼。”
未来可期
董程程毕业以后会继续留在深研院做博士后,整理博士期间的数据完成论文发表。她想要做一名大学老师,教书育人,做点有意义的科研。博士期间董程程做了很多退化草地恢复的工作,她喜欢这样的研究,一方面能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带来的生态效应,另一方面这也是个民生问题,因为草地退化已经对当地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毕业之际,回首过去,董程程有一些话对过去的自己说:“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第一,即使遇到坎坷也不要后悔读博,要享受这个科研过程,当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后,论文框架从设计到落地,从一堆实验数据到成文,即使走很多弯路,这个过程也会让你满足。第二,不后悔留在北大读博士,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很难再遇到现在的导师,遇到这个课题。退化草地恢复这个课题,不再是只停留在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而是有意义的、接地气的课题,要坚持做下去。”董程程也想对师弟师妹们说:“希望师弟师妹,不负青春,勇敢前行,笃学明志,致知于行,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文/李婧贤
图/董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