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教师专题

首页 > 南燕教师专题 > 正文

【南燕教师】师道匠心前沿探索,廿载耕耘桃李芬芳——化生学院全军民教授专访

2022-12-26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责编:王可佳

【全军民教授简介】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2015-至今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2006-2014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2004-2006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

2000-2004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1997-2000 中山大学,硕士

1993-1997 北京大学,学士

研究领域

生物体内重要蛋白质调控的分子水平机制、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等。


【编者按】

2001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启异地办学的全新探索;2004年,全军民教授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参与深研院化生学院的筹建,并从事博士后的工作,继续蛋白质功能的科学研究,为我国创新药的发展贡献“北大力量”。如今,北大深研院扎根深圳二十余载,开辟了一条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特色之路。作为北大深研院的奠基者和贡献者,全军民教授在应用计算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披荆斩棘、不懈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时刻彰显了深研院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学术人才建设成效。其中许军(目前就职于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辰(拟于2023年1月入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两位研究员继承其衣钵,坚定地踏上科研之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入探索,开疆拓土。

“坚持初心,踔厉奋发;廿载南燕,再启风华。”二十余载的砥砺深耕,北大深研院逐渐发展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前沿学科、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全军民教授桃李满园,春晖四方,在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化学生物学前沿领域研究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让我们跟随全教授的步伐,一同走进他的化学生物学实验室,走进他和学生的科研生活。


兴趣引领建院之路

穿过一排排整齐的实验台,全军民教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室内陈设极简,桌面清爽有序。午后温暖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叶洒进来,照在全教授亲切俊朗的面庞上,他将自己在北大深研院廿载耕耘的故事娓娓道来。

回忆起初来南燕的日子,全教授感慨道,那时学生寥寥,傍晚的校园总显得空旷,但那时的南燕可以用两个词语来形容——朝气和创新。许许多多如全教授一般,对科研充满激情的青年工作者,以“差异化发展、赋能国家战略”为愿景,投身于南燕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之中,在深圳这片土地上不断开拓科研版图,探索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之路。全教授说,作为建院初期的工作者,他深切希望北大深研院在科学研究、教育办学、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其光彩。谈及在南燕最喜欢的一隅,全教授认为是G栋羽毛球馆,他热爱羽毛球运动,每次都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至今仍尽量每周抽出一下午的空闲,与课题组的同学们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赛,用运动保持青春健康的状态。

全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进行艾滋病病毒侵入和感染过程中蛋白质构象变化的研究。随着北大深研院的正式设立,杨震教授、邓宏魁教授、吴云东教授、叶涛教授等前辈计划打造一支中国创新药物研究团队,立志为中国创新药物研究事业贡献北大力量。2003年底,还未正式毕业的全教授受到前辈们的鼓舞,在科研兴趣和理想信念的驱使下,参与到化生学院重点项目研究团队的筹建之中,从事博士后的工作。此后近廿载的时光,全教授将青春热血注入抗肿瘤及衰老药物研究的科学事业之中。谈及化学基因组学的概念,全教授解释道,“化学基因组学简单地说,就是用化学分子为工具去理解并调控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三心”描绘科研蓝图

自主创新是全教授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全教授的课题组平均每年培养1-2名博士生(硕博连读),所研究的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和实际应用意义,强调理论计算与实验论证相结合,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的目的。秉持着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来到全教授课题组的同学首先会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接触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全教授将结合课题组目前的科研框架和课题进展,与同学们讨论今后的研究方向,充分尊重学生的科研兴趣,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他希望学生对待科研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质疑,不惧权威。

全教授与学生们聚餐

全教授对学生的期待可以概括为“三心”——好奇心、上进心和耐心。首先,好奇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科研兴趣的驱动下,同学们更能主动从复杂现象中捕捉细节问题,从而突破瓶颈,达到创新的目标。第二,上进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在科研之路上,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都肩负着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使命,面对研究过程中的众多挑战,要以追求卓越的心态迎战,厉兵秣马,全力以赴。第三,耐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品质。耐心同时也意味着恒心,科研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势必会经历失败,有时甚至需要推翻重来。全教授以北京大学著名校友张益唐为例,他的前半生在海外漂泊无依,生活困顿,却始终在数学领域潜心研究,58岁时破解了著名数学问题“孪生素数猜想”,终于苦尽甘来,功成名就。许多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它或许会随着学生毕业而阶段性地结束,但往往需要十几年的坚持,才能在相关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全教授坚持立德树人,为南国燕园培养了许多创新型学术人才。许军,浙江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长期致力于真核生物转录调控和DNA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在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8篇,是师承全教授的2007级博士生。沈辰,2015年获得物理化学和结构生物学博士学位,将于2023年1月加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曾任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Cell、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师承全教授的2010级博士生。

(许军,2007级)

(沈辰,2010级)

谈及两位高徒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全教授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他们在这个研究领域的领路人,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传承,但他们现阶段的研究课题更多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未来有机会也将在相关课题上进行合作。在北大深研院跟随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二位学生曾合作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据全教授回忆,这是他由理论计算转生物学方向后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挑战,二位学生在全教授的指导下,克服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在起步阶段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十分不易。

坚持是成功的基石。全教授坦言,这两位学生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面对问题敢于挑战,不怕失败,脚踏实地,稳步向前,这也是从事科研事业必须具备的精神。除此之外,全教授分享了他对二位高徒印象最深的事,在他们回到本部培养期间,尽管没有督促,二位均能按时完成全教授交待的阅读文献报告的任务,表现出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和持久力。他们是全教授口中“三心”的最好诠释,相信具备这些品质与能力的两位青年研究员,将在各自领域内发光发热,为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助力。


(许军、沈辰2013年发表nature子刊)

稳步探索科学前沿

“科研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事业,有其伟大之处,但也不必看得过高。”全教授始终怀揣一颗平常心,在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不懈探索,以踏实严谨的科研态度影响着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学。今天,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AI4S)在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半导体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投入应用,全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促进传统科学发展的有利工具,但科学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的,势必会经历高峰和低谷,高速发展也将出现瓶颈,突破之后又将迎来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新颖和前沿的领域,值得大家探索。

“寻找抗衰老的药物,让更多的人健康地老去。”这是全教授最想做的事,也是极具挑战性、极为困难的事。全教授坦言,他并不期待能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完全突破这项课题,只要能常与学生探讨科学问题,发现新的思路,不断推动这项课题向前发展,便是吾心安处,便是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珍惜当下,不负流年。”这是全教授给所有同学们的寄语。正如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人生如白驹过隙,唯有把握当下,追逐青春理想,攀登科研高峰,不惧困难,不畏挑战,才能不负家国,不负时代。

全教授的学生们通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22级毕业生陈娅琦、刘思宇)

北大深研院是莘莘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许多青年科学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土壤,历经廿载,风华正茂,承载着无数的汗水和希望。全教授与北大深研院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学子也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传承全教授的衣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地探索科学前沿,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北大力量!

文字/孙若涵

图片/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王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