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青年教师

首页 > 南燕青年教师 > 正文

【南燕青年教师】冀豪栋:打破边界,矢志创新;埋首科研,向阳而生

2023-09-18南燕新闻社

责编:王琳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院廿余载,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正以“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高地,建设成为北京大学“新工科”的南方基地。扎根实验室、投身教育事业的南燕青年教师们,不忘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赤忱与热血奉予科研和教学一线,成为北大深研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2年,在环境工程领域潜心钻研十余载的冀豪栋,带着交叉融合的学科视野、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学术思维,从北大燕园来到“南国燕园”,正式成为一名南燕教师。入职一年有余,他不改对学术和教育的热忱,不改对创新和前沿的探索,与学生亦师亦友、共研共进,逐渐完成从博士后到高校教师的转变。如今,他以饱满的学术热情,不断探索学科边界;以严慈相济的培养方式,忠实践行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细细品味人间烟火。不负韶光,不舍浪漫,让我们一起走进南燕青年教师冀豪栋的“专注”和“热爱”。

【人物简介】

教育背景

l 2014.01-2018.12美国奥本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哲学博士

l 2010.09-2013.07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工学硕士

l 2006.09-2010.07南京工业大学 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工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

研究领域

1、环境毒害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去除;工业废水与地下水处理;地下水环境修复;

2、环境量子化学及环境工程模拟(非周期性小体系精准预测和周期性体系模型构建);

3、海洋环境中石油烃的自然降解过程及环境修复;

4、环境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材料加成高级氧化技术。

获得奖励

l 第十六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22年

l 北京大学2020年(第16批)优秀博士后奖(当年共24名,每次奖励名额不多于在站全职博士后总人数的5%)

l 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BIC-ESAT)博士后奖,北京大学,2019年

l 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2014年-2018年


带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破除“天坑”刻板印象,科研需要“头脑风暴”

2010年,冀豪栋于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就读环境工程专业,对于冀豪栋来说像是“命运的安排”。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电子工程,结果被调剂到了环境工程。但真正开始学习后,他发现环境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化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科目都是必修课,瞬间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对环境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谈及现在网络上常说的“四大天坑”专业,冀豪栋觉得没有“坑”这一说,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学到知识、有没有进取意识。虽然很多环境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不再接触环境领域,但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具备了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裨益。他认为,这就是交叉学科的魅力所在,当你主动打破学科边界,将知识融会贯通,会发现科研思路也随之打开,形成彼此交织的学术网络,各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将从此诞生。

2018年,冀豪栋于美国奥本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和所有科研人一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扎根实验室,从材料的合成、稳定化,到讲解实验、验证实验,耐得寂寞、越挫越勇。每次实验结果的小误差会使他充满成就感。每次合成出来新的材料,他会迫不及待想知道它的效果,立刻投入下一阶段的实验中。

ESE青年编委采访现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研究环境这条路上,冀豪栋见过许多“风景”。他在本、硕、博期间的研究方向差异很大。从研究染料的吸附去除,到大气污染监测,再到分析重金属污染、合成光催化材料,他没有因此畏葸不前,而是积极接受新知,勇于直面挑战,一次次突破思维局限。他说,虽然硕士期间研究大气科学,但博士期间研究的材料可以用于还原二氧化碳,恰好是碳捕集研究的内容,属于学科前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所以,学科边界并非坚不可摧,具备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才是关键所在。

2019年,在北大的研究方向与冀豪栋在美国时期的课题有很高的契合度。综合考虑后,他选择来到燕园继续从事有关处理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新材料的研究。随着环境功能材料的应用,人们日渐意识到其可能发展为能实际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之一。思维活跃的他喜欢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交流,经常能发现其他领域研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头脑风暴”出交叉融合的新课题。他的课题组近年来一直从事环境量子化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有机污染物活性位点精准预测、污染物降解过程解析、电子结构解析等,并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库,自主开发了污染物降解产物筛查软件,力争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宽严并济、因材施教,与学生共研共学共进

从博士后到高校教师,从工作于课题组到带领课题组,冀豪栋明白自己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学术研究,还要关注和解决学生培养、科研经费、行政事务等问题,肩负的责任更重,承担的压力更大。但身为青年教师的他迎难而上,勇担青年与教师的双重使命,以宽严并济、因材施教的理念,探索出一条与学生共研共学共进的育人之路。

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组织课程相关比赛并和获奖同学合影

在学生培养方面,冀豪栋喜欢先问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学生们有想要潜心钻研学术的,也有想考公务员或是转行的,他都会按照学生的规划定制培养方案。但在他看来,培养硕士生也要按照博士生一样对待,要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同时保证完成度和完整度。他认为硕士阶段的学习,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时间规划、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突出重围、与他人拉开差距的关键。他认为科研天赋是取得成功的那1%的灵感,余下的那99%是勤奋踏实的科研精神,自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刻苦积累,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

来到南燕后,冀豪栋招收了两名硕士生,一个是来自武汉大学地理信息专业,另一个来自旅游管理专业,两人看似与环境材料领域毫不相关,但都各有所长、勤奋好学,也能在他的引领和指导下补足化学相关知识,快速展开课题研究。在他眼中,这两位学生聪敏自律,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一点即通。他喜欢让学生自主思考研究方向,再与他们一起探讨交流,时常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平日里,他还喜欢与学生们共进午餐,倾听他们的困惑,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一起打游戏、看比赛、郊游。关于“打卡坐班”等问题,他表示,会充分尊重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不会设立严格的工作时间,而是通过分配任务、制定目标等方式掌握科研进度,定期验收科研成果,做到及时督促但不“push”学生;也会以组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享和汇报,他希望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要参与并提出想法,然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他对学生的培养理念,重点在于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始终保有对科研的热情和好奇心,在学习和科研中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潜力和创造力。

和班级学生一起观看比赛

领悟生活之美,笃行科研之路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冀豪栋有自己的办法。他在闲暇时喜欢看电影,《追梦赤子心》、《心灵捕手》等影片都曾在科研迷茫时给予他重拾信心的力量。他也非常热衷于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棒球、骑自行车,他曾沿着大沙河一口气骑到深圳湾,欣赏一场绚丽壮阔的日出。与他的性格一样,他的办公室简洁整齐又富有生机,办公桌上摆放着嫩绿的铜钱草,是他在某次爬山时偶然采撷所得。科研和教育是他的本职工作,兴趣爱好是他的人间烟火,他不但能探究实验台上复杂的化学反应,也能抬起头欣赏蓝天白云,俯下身倾听自然之音。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人类社会智能化新纪元,北大深研院积极探索以AI为核心牵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新范式,成功举办“未来之后——AI4S鹏城学术论坛”,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冀豪栋课题组自主开发的软件可以预测污染物的未来演化趋势,他希望继续提升软件的处理成效,实现更快速、精准的筛查和预测。他也结合AI4S的理念,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学科前沿、拓展科研视野。

“环境专业到底有什么用?”冀豪栋引用了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指出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强调美丽中国建设,而土壤修复正是当前环境领域重点关注的项目,例如用“原位修复技术”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铅、镉等,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势。他也将这部分内容加入课程教学中,告诉同学们要有“环境人”的使命感,坚定科研信心,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贡献北大力量。

当前我国把科技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大量激励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冀豪栋也在积极探索环境材料产业化途径,他的博士生导师已对该新材料进行了产业化的初步尝试,如今他接过接力棒,主攻两个方向的产业化,一是提升环境新材料的性能,开发新的应用途径,增加与环境修复类公司的合作,解决土壤、水体等污染修复问题,同时考虑其吸附营养元素的特性,研发无毒无害的缓释肥料等;二是与仪器公司合作,利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程序进行污染物筛查,提高软件预测环境污染物降解产物的准确性。

又是一年开学季,依然桃李香满园。冀豪栋对初入南燕的同学们充满信心,“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过度担忧未来,只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花路’。”

文字:孙若涵

图片: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王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