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核心专家、印度TERRE政策中心主席Rajendra Shende先生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莅临我院,开展了主题为“Lessons for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from the Montreal Ozone Protocol”的讲座。
Shende先生主要讲述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签署的背景与其在保护臭氧层问题上取得的成效。他首先展示了人类拍下的第一张地球照片,人类正是从这张太空中拍下的照片中见识到了地球的美丽。而后,人类惊讶地发现了地球上空臭氧保护层的存在,它维持着地球上万物的生存繁衍。然而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价值攫取利益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氟氯烃(CFCs),无处不在的CFCs对臭氧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87年人类发现南极洲上空50%的臭氧消失,形成了“臭氧空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继而,Shende先生介绍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三条准则:预防措施、污染者付费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三条准则是其保护臭氧层取得成功的精要。蒙特利尔协定书实施后,伴随着政府财政补贴的不断加大,CFCs的巨额产量逐渐趋向于零,臭氧损耗得到遏止且总量开始恢复。这不仅得益于政府的干预,更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接下来Shende先生对接巴黎气候协定,提出了人类应汲取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经验并应用其中。应对温室效应首先应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三条准则正是值得借鉴的对象。他指出,温室效应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全球变暖已然造成全球的经济缩水,如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温室效应,固然会引起短暂的经济倒退,但长远来看,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举。政府也应当制定积极政策,让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科技之花。
在报告的结尾,Shende先生引用了达尔文的名句: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s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不是最强的物种能生存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气候的变化也应引起人类思想的变化,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得到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在讲座的最后,在场同学就政府职能和公众参与的关系与Shende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周博士还结合穿山甲野外商业性灭绝等事例强调了公众关注的重要性。面对能源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质疑,周博士指出,能源基础设施滞后与从业者的失业隐患只是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新能源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若不积极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Shende先生和周博士还强调了中印两国人民、两国高校间交往的重要性,高校间应加强合作,制定校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办法。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许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