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下午2点,由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和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承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暨南燕讲座讲座,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C座105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顾瑛院士作为主讲人,顾瑛院士做了关于激光医疗方面的特邀报告,主讲内容“激光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前景广阔”。
顾院士主要从事激光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创立了血管新型光动力疗法,成为多种微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完成了疗法的理论和机理、药物和设备、技术和方法、应用和规范的系统性研究,开创了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的新学术方向和应用领域。其合作研究发出国家化学1.1类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新药海姆泊芬。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激光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治指南。曾获得国际激光医学大会学术奖、国家发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带着荣誉、使命、科学梦的顾院士为北大师生做了汇报。
生命科学是新世纪的主题,在医学和生物学中交叉贯通。顾瑛介绍了作为光学和医学交叉产生的临床医学新学科——激光医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在临床医学当中,激光医学是用于诊断疾病的最新一个交叉学科。由于有了激光技术,利用激光作为一个能量载子可以作为疾病治疗。另外激光作为信息载子,不仅用于通信,还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激光医学最大的科学问题是研究激光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说激光对于疾病的治疗相当于激光加工,如果对于人体进行改造,就是人体的激光加工,而激光的诊断也可以说对于人体激光的探测。激光医学主要分四大部分,一个是激光医学自身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各种各样的激光,和提不同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
顾院士详细介绍了激光诊断学与激光治疗学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光诊断技术拥有高分辨率、无创无损、实时动态等特点,从而能够完成结构成像、功能成像、成分检测、定位诊断等临床实用功能,对于早期皮肤色素病、皮肤癌、消化道肿瘤等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顾瑛院士在激光医学的光动力疗法、强激光和弱激光三大分支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激光治疗技术则分为强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和弱激光治疗三大部分,强激光治疗的微创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它对于皮肤、牙科、眼部的微创治疗都已经被广泛运用;光动力疗法(PDA)则是利用“光敏剂+激光”的方法产生靶点效应,从而进行荧光诊断和靶向治疗,这种PDT治疗肿瘤的方法对于早期的肿瘤和癌前病变可以达到根治,对于中晚期肿瘤可以有效控制、改善症状、延长生命,顾瑛团队也在国际上首创了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比国际治疗金标准的治疗有效率提高了20-30%,并研发了一批血管靶向光动力新药及治疗设备,在该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弱激光治疗提倡无创无痛,通过研发一批可穿戴式保健治疗设备,让激光医学成为每个人都能受益的健康技术。
首先激光的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这个治疗方法在1975年就用于临床了,在国内是1981 年第一例用于肿瘤的治疗。第二个方法是血管靶向,在临床上能治很多疾病。又发展了微生物靶向,像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等感染性的疾病。激光靶向治疗的靶向主要取决于光敏剂的选择,如果给特定的光敏剂,它就可以定位在靶组织当中。这时候我们就给予特定激光波长的激发,主要是激发光敏剂,光敏剂接受了激光能量以后就变成激发态,然后把能量释放出来变成基态。一种是物理退激,把能量释放以后是以荧光的方式释放能量,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看到病变的组织在哪里。还有一种形式的释放是化学通激,光敏剂把接受的能量传递给组织当中的氧,组织当中的氧接受了能量以后就可以把所在部位的病变区域清除,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活性氧被激发以后就可以产生靶向治疗的作用。
弱激光的治疗和生活就更加贴近。弱激光治疗的发展趋势是能够贴身医疗,在刚刚肌体不太健康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安全的治疗方法,顾院士期望下一代的家用可穿戴式的激光治疗设备。由于现在LED 的发展,频谱越来越窄,就可以达到激光单色的效果,而且又小型化,我们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贴身的设备。
顾瑛相信,激光医学的快速发展不断用成果证明它是一个能站得住的临床医学新学科,也必将成为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激光医疗的变化非常快,发展也非常迅速。
顾瑛院士深入浅出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报告后,她与参会的北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最后,主持人为顾瑛院长颁发荣誉证书。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在时长3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收获良多,感谢顾瑛院士的分享与解答。
文/蔡爱玲
图/梅思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