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融合创造未来”——通识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幕

2017-03-03南燕新闻社

  通识教育仅是文史哲教育吗?通识教育是远离专业的教育吗?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学者关注什么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什么样的通识教育适合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
  3月3日上午,以“融合创造未来”为主题的通识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幕。论坛由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联盟运营单位智慧树网协办。据悉,论坛吸引了来自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境内外150多所高校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也派代表参加了论坛。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说,深圳研究生院在走过的十六年中,秉承“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办学方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北京大学深研院学生就业户籍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与深圳,其中选择深圳就业人数超过32%,并将持续增加。吴云东院士提到,2016年8月,北大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合作举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开展本科教育和医学教育,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先教育模式,培养“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人才。他说,未来的大学生应该兼具东西方文明的精髓,寻求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培养“真诚,卓越,关爱,责任”的价值观,兼具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将致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中国,懂得世界,在未来发展中脱颖而出。
  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长单位——北京大学的方新贵副教务长介绍了联盟发展近4年来,运用“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学分课程建设上的成果与经验。联盟在2013年4月,由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发起,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最好的课程,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学分课程。联盟成立近4年来,联盟学校从29所发展到141所,并且让全国2400所高校受益。联盟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的支持,智慧树网所提供的精细化服务,致力于给学生、教师、管理者更好的体验,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共赢的互联网模式的成果。
  与会中,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于师生传道受业的影响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以“创新型T型人才培养”为题描述了他心目中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吉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金祥雷、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忠锋、华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海姣围绕“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度讨论;香港大学MOOCs执行主席与教学副校长郭与光为大家讲解了通识教育内容的价值。
  上午的论坛中,哈佛大学教学副校长包弼德教授(Prof. Peter Bol)用一口流利且风趣的中文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哈佛大学网络课程开展教育,目地在于扩展影响力,纳入常规教学,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学习,以及“循环再造”。包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利用哈佛网络数据平台拆解课程中用过的资料,并运用于实践当中,加入教学设计新课程之中。包教授提到,选择在哈佛X的人是愿意成长,增进职业能力,需要终身学习的人。最后他总结说,人文教育在全世界都有受众,这些人都很年轻,希望能够帮助想要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持续地学习。
  在下午的论坛中,上海健康医学学院院长黄钢以“让医学回归温暖与博爱”,分享了科技与人文在医学上的结合;美国乔治亚州托马斯大学教授黄天中探讨了数字化时代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清华大学楼庆西教授、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张海霞教授、复旦大学于海、冯玮教授、深圳大学李红教授、解放军装备学院孙南京将军、华为副总裁林睿琦女士、香港科技大学吕雪仪女士也就他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课程建设的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发表真知灼见。于海教授、冯玮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屈华民教授还将为论坛专门开设工作坊,介绍混合式课程设计和制作、课程教学、学生行为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论坛与会专家纷纷表示,结合“融合创造未来“这一主题,通识教育不仅是东西方经验的交流与融合,更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通专融合”、“混合式课程”成为论坛的热词,引起了参会高校代表们的热议:如何用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开展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如何更加关注课程的应用效果,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而不是线下课程向线上的简单搬家;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课改带动教学改革。
 
摄影 汤蓓、王代银、杜春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