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真理越辩越明”——张旭东教授国家认同与文化规范讲座顺利举行

2016-12-23学生工作处

  2016年12月21日晚, 北京大学校友,现任美国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的张旭东教授,为南燕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以“国家认同与文化规范”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院士出席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学工处处长安晓朋老师主持。
  讲座从中国历史经验的“一头一尾”展开,分析了主权概念的实体性,涵盖了“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等时下热点。期间,同学们还与张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享受了一场政治哲学的知识盛宴。
 
  从“我们是谁?”这一的古老问题展开,张旭东教授引出了身份(identity)与认同(identification)的概念。他提到,每当这个问题被提出,都带有鲜明的当下性,都针对具体的情景、选择、乃至危机。
  张旭东教授指出,中国的国家形态总体上看来是“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却在大格局之中的不断发生微小而微妙的变化。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回看中华文明的源头,战国、秦汉时期的“士”为兴起,代表了普通人的兴起。《史记》所讲述的贵族的步步败退,普通人的步步兴起的变化史。再到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不变的大框架中,我们一直在经历着各种的变化,比如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经济特区等等。这些变化的幅度、深度和强度,以及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思议的。身在变革先驱的深圳,相信大家的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而西方文明的国家形态,可以归结为“两条腿走路”。文明、国家交替发生变化。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自由民主制度下,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文艺复兴等各种文化形态变化。
  谈到时下热点的“香港问题”,张旭东教授表示,身处毗邻香港的深圳,“香港问题”或许更值得南燕的同学们关注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认同的形式主义和不稳定性。此外,在中国历史经验的“一头”(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一尾”(当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香港作为“一头”的参与者,“一尾”的围观者,在主权更迭后管理制度、习俗、价值的延续性的矛盾也阻碍了香港更好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香港作为经济中心的前沿作用逐渐减小,但香港问题却是实现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无法逃避的挑战。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将为中国国家认同的更好形成和中国主权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表明。因此,当下我们应当帮助香港补全所缺失的塑造国家认同的“决定性历史经验”,通过交流和沟通和帮助香港民众一道形成全面的国家认同,帮助香港人重新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一头一尾”,更全面的理解塑造今天中国人性格、道德和素质的决定性历史事件。“一国两制”制度,不是让大陆和香港是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而是两条逐渐靠近的渐近线。
  最后,现场观众进行了踊跃的提问,张旭东教授一一解答了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如何帮助香港和大陆形成渐近线、台湾问题的特殊性等问题。
  在观众意犹未尽的掌声中,张旭东教授“国家认同与文化规范”讲座顺利结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院士、党委副书记安晓朋表示感谢张旭东教授带我们徜徉历史长河,纵观中西方文化,探讨国家认同的形成,辩求中国发展之路的真理;希望张教授能常来南燕,多与同学们论发展,辩真理。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Duke)文学博士。现为美国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文讲席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燕京学堂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春秋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Berggrue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此外担任英文刊物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主编。
 
撰稿:王艺霖
摄影:姚大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