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16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期间,第一本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白皮书Report on the Practice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在秘鲁首都利马发布。白皮书是对中国普惠金融过去十年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通过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白皮书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领衔的研究团队和宜信公司、《哈佛商业评论》共同推出。报告集研究者多年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思考,报告从政策层、监管、技术以及商业操作等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理清了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普惠金融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阐释了普惠金融在国民经济中日益上升的作用。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system)的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作为传统“小额信贷(microfinance)”的发展,普惠金融将终极目地定位于“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它更强调现代金融发展对于弱者的包容和覆盖。体现出了金融发展以人为本的更高追求。
自普惠金融诞生以来,该金融模式在全球各国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大多采取了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支持方式,目前全世界专门为落后地区而设立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达到近千家,其中40%在拉丁美洲,非洲更是几乎每个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扶持区域开发的银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庞大的金融市场需求和独特的金融市场环境。作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国的普惠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走出了一条值得回顾与思考的道路。
巴曙松教授一直致力于东西方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是中国最早系统研究银行巴塞尔协定的权威学者。进入本世纪以来,巴曙松教授全力推进东西方的学术对接和对话。他认为,中国需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观点;但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最迅速经济体中的经济学家,探寻中国模式,寻找中国路径,总结中国教训,并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希望能为推动中国的经济科学的研究从跟随型向对话型转变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巴曙松教授为此着力甚著。2013年,他主持了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巨著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1世纪资本论》)的英译中工作。他在2014年撰写的《在新的全球环境下重新思考财富分配——主持翻译,<21 世纪资本论>中文版的一点思考》(2014年第六期《国际经济评论》)一文,更于近期获选《世界经济年鉴》2015卷“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2014年最佳中文论文TOP10”。
为了加强金融市场一线与高校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2016年春天开始,巴曙松教授接受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闻院长委托,具体负责“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新发起的“金融前沿讲堂”邀请业界杰出人士为学生讲授金融前沿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如今可以说是一个“活页版的金融前沿教科书”。巴曙松教授希望把“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办成观察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通过关注讲座就可以大致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2016年,巴曙松教授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出版了《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他和杨现领博士合著出版了《房地产大转型的“互联网+”路径》(中文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9月,《房地产大转型的“互联网+”路径》的英文版“Internet Plus”Pathway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roperty Sector由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发行。该书因为前瞻性和系统性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正面临的根本性变化,而被第一财经评为“2016年度金融书籍”之“年度双语金融书籍”。
(撰文: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