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陈可石教授主创中国唯一海上歌剧院——珠海歌剧院竣工在即
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陈可石教授为主创设计的珠海歌剧院(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创建在海岛上的歌剧院,也是继悉尼歌剧院之后第二个海上歌剧院)于2010年4月28日动工建设,终于竣工在即,预计将于2016年7月迎来首演。
日月贝
珠海歌剧院项目由我院陈可石教授担任主创设计师,并带领其设计团队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珠海歌剧院取名“日月贝”,该方案源于2008年。珠海市政府向全球征集建筑设计方案,吸引了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师和国家体育馆“鸟巢”设计师在内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三十余名著名设计大师和机构竞标。最终,“日月贝”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成为中标方案,并最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
图1珠海歌剧院方案效果图
图2珠海歌剧院建筑设计构思图解
珠海歌剧院项目选址于香洲湾野狸岛上,临山听海,与繁华城区一桥之隔,独具特色。其占地面积5768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9000平方米,投资估算约10.8亿元人民币。歌剧院包括大、小两座剧场,呈日月双贝造型,又称“大贝壳”、“小贝壳”,建筑物最大高度90米。陈可石教授提出的“日月贝”方案运用象征的设计手法,以珠海盛产的日月贝作为建筑设计构思的主题,以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为设计灵感。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诞生于贝壳,珠海歌剧院则塑造了一双巨型贝壳从海面升起的意象。歌剧院白天呈现半通透效果,到了夜晚则像月光一样晶莹剔透,并结合现代声光电等新技术让建筑美轮美奂。
历时八年竣工在即
从珠海歌剧院最初设计方案提出、演化,到施工、装潢历时八年,其别样面貌复始得见。陈可石教授及其团队于2015年3月应珠海市政府邀请,在珠海歌剧院工程项目业主单位珠海城建集团和珠海市文体局领导陪同下,来到珠海歌剧院施工现场考察,并且与珠海市副市长龙广艳会见,就建筑最终达到设计方案的原创艺术效果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根据珠海市政府和项目开发方的要求,为保证珠海歌剧院的最终建造效果。作为歌剧院建筑方案原创总设计师的陈可石教授,对歌剧院艺术效果负责,以确保歌剧院最后艺术效果能达到方案预期的目标,从而真正将珠海歌剧院建造成为高雅艺术殿堂、市民休闲场所、旅游观光胜地和城市地标性景观。
图3陈可石教授亲临珠海歌剧院施工现场指导
珠海歌剧院的大剧场可容纳1600人,由前厅、观众厅和舞台三部分组成,满足大型歌舞剧、音乐剧、芭蕾舞剧、话剧、交响乐、大型综合演出等的需要。小剧场可容纳550人,满足地方原创表演艺术作品演出,先锋剧、小剧场话剧、地方剧种、现代舞、小型综合文艺演出,新闻发布、艺术普及、签售活动、时装秀台、企业年会等的需要。同时,歌剧院还将设计旅游观光和娱乐消费功能区域,兼具休闲旅游功能。为给观众提供超一流的视听享受,歌剧院采用世界先进声、光学设计和舞台工艺设计。舞台机械设计选择与德国昆克国际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曾参与著名的柏林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哥本哈根大剧院和韩国国立剧院等文化设施的专项设计。建筑声学设计方面,选择的是马歇尔·戴声学公司,严格按照建筑声学的原理来设计施工,在1600座的大剧院内,可以不使用扩音设备,即使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清楚,务求达到完美的外观与完美的视听效果相结合的目标。
图4珠海歌剧院施工现场夜景
珠海歌剧院建筑方案深化的施工图设计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完成。负责钢结构施工的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娄峰介绍,大贝壳总用钢量约1万吨,其钢结构作为仿生建筑,构件特点为弧形,所有环向杆件都为弯扭,异型构件的比例达到了80%。“日月贝”的钢结构类似“鸟巢”,但截面尺寸小、板薄,加工精度控制难度更大,若是同等大小的一般钢结构,两三个月就可完成,但大、小贝壳的施工共用了400多天工期。歌剧院的设计也考虑到珠海本地台风、大雨等常见天气,大、小贝壳按照100年的使用年限设计施工,每平方米可承受90千克的风压,相当于可以抵抗12级的台风。在抗地震方面,抗震烈度为8度,比珠海城市建筑的设防烈度高一度,与港珠澳大桥的抗震烈度相同。据施工单位珠海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日月贝外型的薄壁大曲面施工主要采取现在先进的三维建模BIM技术。弧形的外墙只能通过分段浇筑来实现,通过一次次的精确定位来确保弧度的精确性是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不能疏忽大意。而由于日月贝选址的特殊性,特意选用的钢化材料构建的外墙面通过定期清洁,可使其克服潮湿侵蚀保持历久弥新。
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
珠海歌剧院的设计极致地体现了原创性、艺术性和地域性,这也是陈可石教授及其团队坚持不变的设计原则。正如黑格尔所说,“形象的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珠海歌剧院作为珠海近年重大文化工程——“一院三馆”的中心,其建造不仅提升珠海片区的资源价值、营造珠海市的良好文化氛围,更打造了一张珠海独有的“城市名片”,必将引领中国城市的发展。
图5珠海歌剧院远景效果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