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治愈的可能性——人心可以如何被救赎”演讲在我院顺利举办

2015-06-01南燕新闻社

  5月31日下午3时,由香港作家汤桢兆先生带来的主题为“治愈的可能性——人心可以如何被救赎”的演讲在汇丰商学院333教室顺利举办。此次演讲由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大学联盟主办,北大深研院承办,“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协办。汤桢兆老师精彩的演讲,为南燕学子们带来了一场与自我内心的对话,一次心灵的启迪。

八十年代的哀愁

  讲座伊始,汤老师先从日本治愈系的发展背景讲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跃升到世界前列,此时日本的流行文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随后从80年代起“治愈系”这一概念开始萌生。在日本发展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又特殊的年份,即1983年和1995年,在1983年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的FC游戏机游戏和东京迪士尼乐园的落成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事件。其中,迪士尼乐园成为从游园文化进展到全球文化的重要节点,其主题乐园带有虚幻色彩,带有不真实的感觉。《美丽与哀愁》中表现出当时的兴盛与危机,社会的不断发展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日本自杀率在1983年出现飙升,这一现象十分特殊。不同于二战后士兵们不适应环境变化而自杀率极高的1958年,1983年享受经济成果时候为何会自杀率猛增引人深思。
  汤老师选择了一位熟悉的影视人物阿信来阐释治愈系的特征。《阿信》是1983年播出的电视剧,讲述了日本明治年间乡村出身的一位女性为了生存挣扎、奋斗、创业的故事。幸福和悲惨的强烈对比使得该剧获得巨大成功,代表着亚洲东方文化的特色,如今日本也将阿信作为一种代表含义:过去的生活是苦难的,而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从中得到心灵的寄托。2012年电影版却一反之前电视剧版本的柔弱女性形象,选用十分阳光刚强的新时代女性作为女主角,欲表达日本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悲惨苦难,并通过这样一种少女的形象来治愈民众。编剧通过《阿信》这部影视作品提醒大家,不只用影视作品来消费曾经经受过的痛苦,事实上,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即失去的20年,一个是政治方面的问题,表面的制度并不能掩盖自民党等一些党派在执政的过程中未处理好国家政事的失误。另一个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终身雇佣制”的崩塌直接导致很多家庭失去精神支柱,继而出现家暴、援助交际等现象。此外,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的工作情况堪忧,当时正处于18到20岁的阶段却面临严重的就业困难,就业率仅0.52,经济成熟的条件下仍存在很多问题。

九十年代的苦海无边

  中西新太郎所著的《1995年——未了的问题圈》中提到两个重大事件: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揭示了以往的社会模式和生态。1995年1月17日发生地震,汤老师当时正在大阪,作为记者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场灾难。当时的日本首相软弱的政见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很大灾难。几万人的死亡主要是由于并发症的发作,死亡年龄集中在58.6岁附近,木质房屋大量倒塌导致死亡等问题爆发。当时,日本65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4%,意味着已成为老龄化社会。但另一方面,志愿者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有140余万人参与了救援工作,民间自发的力量支持志愿工作,因此被称之为 “明其所以的治愈工程”。带来的启示,建制系统崩溃,人民必须自救;除了解决建制上的程式缺陷,更重要乃修正心灵。
  与此不同的是,1995年3月20日发生在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则是“不明所以的治愈工程”,也是一次漫长的人心救赎工程。在日本,对政府不满的民众通常寻求以宗教的方式去建构信念、支撑自己,但是此种方式的治愈工程是很可能失败的。奥姆真理教治愈人性的手段已经无法控制局面,结果造成了这一惨剧。汤老师还提到了无计划和对象的“无差别杀人”以及08年秋叶原事件,并且会不断发生和被人模仿。
  此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对此领域有所研究,曾提出“世代论”,即当时的一代人的特点是“精准、冷酷”,无法融入已有的体制,加之生活节奏紧张,虽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但在经济成熟的社会中仍无法提高自身地位,尤其是下层的民众很难找到发泄的对象,因此产生这一现象。
  关于以上两种治愈工程的基本区别,“明其所以的治愈工程”有批评的焦点和目标人群,而“不明所以的治愈工程”则无针对的人物。日本民众普遍存在政治冷感,而是对身边的问题较为关注,在一些动漫作品中有所体现,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就讲到了如何弥补自己精神上的缺陷,以革命性的强烈意识流手法和大量宗教、哲学意象的运用,在日本社会掀起回响与冲击。九十年代期间,1998年自杀率明显升高,由于福岛事件后,很多民众无法面对承受辐射和家庭破碎的痛苦。之后数年仍持续较高数值,原因是消费税提高5%,2014年又提高8%,增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

九十年代后期——治愈系广告及文学影视作品登场

  汤老师给大家播放了日本的一个系列的三个不同广告大众,在流行层面加入可使精神治愈的元素,这则广告的播出也标志着治愈系广告的诞生。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对社会触觉非常敏感,在小说里可以看到他的理解。东野圭吾的小说创作有两个路线,1996年《谁杀了我》和1999年《我杀了你》两部作品都在挑战读者,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去推理案件结果。加贺恭一郎是东野圭吾笔下推理小说系列的警官男主角,成为治愈系侦探代表人物。小说中加贺的父亲在身患癌症临死前要求加贺不要去照顾他,让他感受妻子死去的惨况,从而救赎自己的心灵。虽然小说并非是正面表达的载体,但却从侧面反映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小说体现出作者留意到社会问题,并借人物关系体现世代论,反映出很多社会问题不是通过上一代或当权者造成的,而是像加贺父亲一类人的自以为是反而伤害了别人。
2000年之后的 “加贺恭一郎”系列通过影视作品走红,以治愈系人物的标签推向市场。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传达了不能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解决问题方法的思想,一个人造成的罪恶终将受到惩罚,影片的结局走向都是所有人将赎罪的问题解决好才会结案。
  近期风靡一时的日剧《深夜食堂》也植入了治愈系文化的元素,在剧中不同行业背景的人、城乡人群表现各异,平时像一家人一样聚集在深夜食堂,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交流,他们之间的共性就会得到一定的结合,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剧中食物的设定也独具匠心,通过结合本地料理和外国的食材,使不同人的不同口味得到适应,产生共同交流的元素,引起共鸣。从剧情中可以看出生活中需要一些“不明所以”的共同点让人们进行更多的沟通,从而找到合适的方式共同分享,反之,如果不存在这些共同点,人与人之间就会割裂开来。“深夜食堂”这样的特殊空间让不同地域产生共同点,拆解了世代矛盾。上一代并不仅是作为对立人物给下一代制造阻力,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在鲁莽的碰撞当中得到前辈的指引。家庭在解体的环境下进行重新整合,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片中的亮点。


  最后,汤桢兆先生与在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就关于治愈文化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在不同价值层面实现,汤老师诚恳求实的回答博得听众们热情的掌声,精彩的演讲也带给青年学子们敞开了一扇大门,引领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嘉宾介绍

 汤桢兆先生,香港作家,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2013年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评论界)“年度最佳艺术家奖”,现为《腾讯 大家》、《第一财经日报》、《睿士》及香港《新报》专栏作者。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简体中文作品有:《日本映画惊奇》、《整形日本》、《命名日本》、《日本中毒》、《全身文化人》、《乱步东洋》、《俗物图鉴》和《日本进化》等。

文/宗颖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