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低影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景观设计途径”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14-12-23环境与能源学院

  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主办的“低影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景观设计途径”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8日至19日,在深圳广电集团西丽培训中心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了30多位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学、生态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了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的最新进展,共同研讨了LID在中国发展面临的科学、工程、规划和设计问题,重点讨论了LID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相融合的新途径,以促进LID在中国的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秦华鹏教授主持,介绍与会嘉宾与领导。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谭文长书记致开幕词。其后环能学院院长成家杨教授致辞,提到推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需要找到一个对环境有益的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余啸雷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贾海峰教授、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的林镇洋教授、台湾文化大学的陈起凤教授、北京大学李迪华教授、中科院深圳仙湖植物园焦根林副研究员、北京建工学院王思思博士、英国萨里大学邱顺天教授、英国艾克赛特大学伏广涛教授等等国内外30余位的著名专家学者。
    随后,学术研讨正式开始。首先余啸雷教授作了题为《LID/GI: Progress, Barriers and Outlook》的报告,讲述了目前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的研究进展、所处困境及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其后贾海峰教授报告了《城市降雨径流控制LID-BMPs规划技术及案例》,结合实际,系统地讲解了如何与当地结合科学地筛选LID技术以及LID措施的优化布局问题。来自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林镇洋教授作了《海绵城市-兼谈低影响开发》的报告,围绕台湾目前的环境问题,结合北科大生生态校园的发展缘起,讲述了海绵城市及LID的重要作用。来自北京建筑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王思思博士作了题为《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构建海绵城市》的报告,结合自身经验,报告中论述了我国目前关于低影响开发的政策、规范及发展对策等。上午的最后一位汇报者是来自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李迪华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水问题大决策的结构体系》,以项目实例,讲解了为什么持续告诉经济增长没有给国人带来幸福感以及重塑给水排水形象的必要性和方法论。
    短暂休息后,下午2:00,研讨会继续进行。分别有7位专家做了精彩报告。来自台湾文化大学的陈起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绿屋顶环境小姨功能量化研究》,从绿色屋顶的净化水质、控制雨水径流、降温等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焦根林副研究员作了《低影响开发理论和实践的进化论观点》,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目标和标准的进化论观点、低影响开发实践和途径的自然方案以及低影响开发的植物设计的进化论方法。来自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任心欣高工作了题为《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实践》的报告,围绕深圳市光明新区的低影响开发工程实例,讲述了目前深圳市低影响开发应用情况。邱顺添教授报告的题目是《Urban Hydrology and LIDs》,重点讲到了LID模型的应用。来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栾博博士的报告是《新时代的景观设计-绿色基础设施视角的思考与实践》,讲述了我国目前环境所面临的挑战,结合设计规划案例,说明了景观设计的作用从单纯的美化装饰到绿色基础设施的转变。最后的汇报是来自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秦华鹏教授和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韩西丽教授共同完成的。题为《低影响开发的水位与景观设计—以环保产业园为例》,结合深圳环保产业园LID的案例分析,提出了水文和景观两种视角融合的LID设计思路及几点思考。在综合讨论阶段,来自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邱国玉教授作了简短汇报,提出景观过程的监测和评价是实现景观LID功能的关键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内容涉及景观设计与低影响开发等环境热点研究领域,一批低影响开发与应用方面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会上得到了充分交流,与会代表积极踊跃提问发言,会场学术气氛浓厚。
    12月19日上午,在会务组的组织下,各位专家分别参观了深圳市梅林水库LID示范点、光明新区LID示范点和环保产业园LID示范点。
    在有关单位领导与同仁的支持下,在北京大学栾胜基和弗吉利亚大学余啸雷等几位教授的大力推动下,经过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和辛勤劳动,在全体与会代表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低影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景观设计途径”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