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文化领域出现很多文化事件,如莫言获奖、中国好声音创造收视高峰等。这些文化事件背后如何解读,我国目前的文化状态如何,文化到底要走向何方。针对2012年文化现象,11月29日,来自深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学生齐聚南方都市报深港人文生活馆,做客南燕新青年主题沙龙,探讨“2012,文向何方”话题。
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南燕新闻社与南方都市报深港人文生活馆联合举办。南燕新闻社旨在“记录历史、传播北大”,本着北大学生传媒的责任感,南燕新闻社以“增进交流、凝聚共识、弘扬责任、提倡担当、传播北大精神”为目的,邀请来自深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学生共同探讨2012年内出现的各类文化现象,并试图通过现象探寻我国目前的文化状态及走向。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副教授、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学习周刊编辑总监谢湘南、院团委副书记刘兴隆老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老师汪行东、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博士生刘阳、香港浸会大学在读博士莫沉、2011级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在职研究生贾魏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参与此次沙龙。
2012,哪些文化现象打动你?
沙龙讨论中,专家、学者、同学们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了2012年发生的文化事件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南燕新闻社社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2级研究生李晓雨认为2012年最有意思的文化事件当属莫言以20年前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徐强认为时代背景造就优秀作品。南燕新闻社指导老师燕山认为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由于文化载体的不断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型文化现象、甚至引申出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
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博士生刘阳认为,国内文学从来是个症候,反映的是文化,是文明。我们谈文学的时候谈的不仅仅是小文本本身,而要谈大文本。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丽莉同学认为文化最终都要以文化现象的形式出现,要有物质载体。而深圳大学的陈挺指出莫言获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翻译到位。
2012,文向何方?
在探讨2012,文向何方之时,现场嘉宾与同学从阅读方式谈起,院团委副书记刘兴隆说“作为80后的我,阅读方式也有改变。虽然我读《1942》和《白鹿原》时还是会选纸质书看,但更多的时候都是用手机在看书。文化或说文化产业要存活就必须去适应消费市场。”
北京大学副教授、深圳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老师说“网络指的是一种传播形式、载体,而经典说的是内容。与网络对应的不是经典,而应该是“纸质”。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生成过程的内在逻辑是不一样的。” 于长江老师还风趣地说到,“今天所谓的写书好比司马迁时代的种地。在纸质时代还不是种地,纸质时代写书是少数特权人的活动,而网络时代对年轻人而言就像农民每天都要到地里转一圈。”
香港浸会大学在读博士莫沉指出,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外界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涌动。“从本质上来说,香港和内地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谈论的议题不同。一旦一个公共议题浮上来,所有人都冲了上去,基本上没有人做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还是环境过于喧嚣。”
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学习周刊编辑总监谢湘南最后总结到,“不管从个体还是社会环境来讲,文化有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只有这个文化觉醒的意识公共化,使我们的整个文化和社会环境好起来,才能使文化真正走向复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