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到访我院 与师生共话人文经济学

2012-04-01汇丰商学院

     为什么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为什么人文主义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将人文关怀纳入经济学的思考框架?3月30日下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带着他对人文经济学的独到见解,走进美丽的南国燕园,为北大深研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而生动的经济学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黄海峰老师主持。

     首先,茅老回顾了自己的经济学之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茅老开始关注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如何给土地施肥使得产量最大?如何调整汇率使得对GDP的影响最优?……等等。他认为,以上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中的非线性规划求解的方法予以解答。1985年,茅于轼先生将自己的思考凝结成著作《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该书日后被称为是一本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并奠定其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之后,茅老又进一步将非线性规划求解的方法予以丰富,提出了动态择优分配的方法,为深入解决数理经济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岁月的积淀及人生阅历的丰富,茅老对于经济学的看法也有所转变。过去,他认为光用数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许多经济学问题。但慢慢地他发现,经济学不仅是数学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问题、甚至是人权问题。一个脱离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数学求解是对经济学问题不负责任的答案。因此,在思考如何最大化财富创造之时,经济学家也应该更多地考虑道德的约束与人文的关怀;在思考如何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之时,国家也应该更多地为人民谋福祉、求幸福。
     最后,茅老对于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总结。他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表明资源配置合理且高效。比如金融行业,虽然看似不如实体经济一般能为GDP抛砖添瓦,但事实上也是在创造价值,因为金融行业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帮助实体经济钱尽其用,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讲座尾声,师生们就资源分配、经济制度、GDP与幸福感等话题与茅于轼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茅于轼先生还是强调,取消特权、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上种种是GDP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讲座最后,汇丰商学院学生会主席林晓伟代表全体师生,为茅于轼先生献上北大纪念品一份,感谢茅老先生远道而来带来的精彩演讲。
  
相关链接:
  茅于轼,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民 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著名桥梁专家。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3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任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代表作:《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我们致富》等。

(文:刘诗瑶 图:李弘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