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北京大学创新论坛在我院举行

2011-12-04

 

2011年12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创新论坛暨中国-东盟国际青年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我院隆重举行,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的知名代表出席活动,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新兴产业创新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史守旭,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深圳市教育局高教处副处长殷钢,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王道余,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助理、院两办主任牛宏伟,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中国共青团中央首批五四奖章获得者、泰济堂中医创办人张克镇,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罗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媒体计算中心主任陈前,IT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王洁红等人出席了论坛并发表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演讲中指出,希望通过这次中国-东盟国际青年创新大赛,为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才,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及相互学习和切磋的机会,互通有无、共同成长。在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今天,高等教育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的结合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大学,关注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创建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办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思路,在教学中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在讲话中强调,谁能拥有最强的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在前列,脱颖而出。在这点上,北京大学始终铭记着自己肩负“开启民智”的责任。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时代创新人才,其中不乏许多仍然对今天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影响的大师。老一辈的大师,如王选、季羡林等,不仅是学问与知识的化身,在他们身上仍然能看到理想,就是关注社会发展、创造改变世界的理想,这种理想一直在北京大学这片沃土中传承。北大每年都为社会输送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思维活跃,赋予创新精神,具有开拓拼搏的能力与勇气。正是这些优秀的青年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出先进的技术理念、创新的商业模式、独一无二的企业产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为全社会不断带来新思路、新思维和新发展。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充分发挥了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育的前沿阵地的积极作用,投身教育改革,探索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中国-东盟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就是一次这样的项目。

2011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作为教育领域重要活动之一,致力于推动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就国际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此次大赛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国家外交部支持、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承办的面向国际各界青年的创新比赛。本次创新大赛在政府的指导下,依托北京大学科研教学实力以及基于深圳市的优秀创新环境,旨在培养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青年人才素质及其创新实践的社会与商业价值。在著名创新企业的支持下,大赛组织国际众多关注和从事创新事业的优秀青年与创新和创业投资者学习交流,共同进步,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创新教育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南燕新闻社 文:杨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