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这个时候,我还在由深圳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和其他十七位选手不同,我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也就是传说中的南国燕园。当然我不是远方的客人,今天我是个回家的孩子。
可能在座的诸位对年轻的深研院都了解不多。当初要去深圳时候,我也觉得挺郁闷。没有一塔湖图,没有大师如云的北大能算北大吗?当我在深圳野生动物园边找到崭新的校园,听着动物们兴奋的嚎叫,那一刻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太牛了,这是二十一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啊。马路这边,我们跟随老师教授朝夕问道,马路那边,一群群野兽整天大呼小叫。很快又有同学打趣说那里风景如画,人烟稀少,美眉不多,大师寥寥。
彷徨中,我问自己,什么是北大?难道只有在湖光塔影里才是真正的北大么?
我想起了西南联大。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大携清华、南开先后迁往长沙、昆明,在那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留下了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不正是我向往的北大吗?的确,“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博雅塔、未名湖,只是承载北大的风物而已,不是北大本身。真正的北大是一种精神。我曾经尝试着去概括这种精神。从思想自由到兼容并包,从五四到一二九,从蔡元培,马寅初到王选,孟二冬。在北大的历史上有太多杰出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演绎着北大的精神。要用简单的几个词去概括她恐怕都会失之片面。其实昆明也好,深圳也罢,北大就在每一个北大人在的地方。地域的不同割不断这种共通的精神品质。
如果不被认为是自我吹嘘的话,我愿意把深研院的存在看作新时期北大精神的又一体现,是时代主题转变为建设和谐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之后,北大人所作出的积极回应。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深圳所在的南部沿海地区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历史上那里是最早与海外进行交流和贸易的地区。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在那里开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火把在那里点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在那里起步。
这块土地,过去曾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未来也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当中扮演一个重要的的角色。深研院的设立就是北大视野广阔,胸怀天下的战略布局。向内,我们看到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和深港澳的紧密互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向外,南部沿海地区就是南面的一个窗口,是对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进行辐射的桥头堡。是重新认识和利用海洋优势的滩头阵地。在深圳我们利用北大的学科实力,人才优势,依托深圳,联接港澳,放眼南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我们的电子信息,互联网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与华为等高新企业联手,利用灵活的机制,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法律,金融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在这块改革的最前沿能捕捉到社会变革的最新讯息,积极投身其中,建言献策,充当智囊。
在这个舞台上,北大人有着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在这个舞台上,北大人理应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有笑话说深圳是钱多人傻。的确,在深圳没有北京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底蕴,在深研院也没有本部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我也曾经在心里抱怨这身不由己的北燕南飞,念兹在兹的是早日南燕北回,但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那地方,喜欢晨昏苦读时伴随着我的虎啸狼嚎,喜欢清爽安静的校园里三三两两的人群。喜欢治学严谨,务实勤勉的老师。喜欢那块没有未名湖,博雅塔的土地上同样朝气蓬勃的年青或不那么年青的一张张脸庞。
其实无论相隔千里,不论身在何处,我们每一个北大人都在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书写着北大的精神,都在用自己平凡而微弱的光照亮中国前进的路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