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间,北京大学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校友,如今南燕2020届的优秀毕业生们也将在这里扬帆启航,各具特色的他们用在这里的时光写下了属于自己的slogan,快来pick你最欣赏的“优毕生”,让他们成团出道吧!
【创造】探索科学边界,品味多彩人生——信息工程学院张紫薇
张紫薇,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兼职辅导员助理、实验室柔性可拉伸集成电路课负责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已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一区期刊2篇,分别发表在EDL和AELM期刊。
在校期间,张紫薇积极投身于学术科研,三篇SCI期刊论文既是她三年来日日夜夜不曾放弃的学术生涯的有力证明,更是她顺应国家发展,投身于微电子行业的梦想的第一步。张紫薇坦言学术的枯燥与劳累,但是当她成功制备了柔性及可拉伸全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时,她仿佛见证了自己的新生生命的诞生。科研之余,张紫薇同学作为学院学生兼职辅导员助理,热心服务同学,上传下达,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志愿活动。
谈及南燕三年,张紫薇感触颇深:“在燕园读书的时光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别具特色的记忆,也是一段朋辈集聚的征程。”在这里,她正式敲响了通向科学研究的大门,初窥门内的风光;在这里,她幸运收获了值得一生珍惜的师友,砥砺前行的情感;在这里,她终将再次扬帆远行,去寻找更好的自己。
文/陈豪杰
【热忱】以一腔热血 探新药前路——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薛刚
对于任何一位化学工作者而言,能够在博士阶段于J. Am. Chem. Soc. (IF=14.69)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疑是对人生这一阶段所付出的努力的极大肯定,也是每一位初入科研圈的小白梦寐以求的理想。而在2019年9月30日,刚刚迈入在南燕生活的第五个年头的薛刚成功在J. Am. Chem. Soc.发表了题为“Light-Induced Protein Degradation with Photocaged PROTACs”的科研论文。
虽然已经发表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但当回忆起初次进入南燕校园,即科研生涯伊始时,显得有一些羞涩。“初入实验室时,我跟随师兄师姐进行的课题中存在自主设计药物分子的合成困难,这一困难我们困扰了我们半年多的时光,在那半年间,不仅我的导师潘峥婴老师给予了我许多的指导,同时我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无数次的反应条件的筛选。”薛刚提到,“科研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我热爱探索,热衷于发现,更希望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添砖加瓦。”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很多新的分子得以合成,论文也顺利发表。但对他本人而言,更多的收获则是积累了丰富的有机合成经验、坚定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凭着这股对科研的热情和知识的积累,薛刚在导师潘峥婴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光激活PROTACs”的概念,并在一年内分别在中科院SCI 一区杂志J. Am. Chem. Soc.和Chem. Comm. (IF=6.35)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
不久后,薛刚将赴德国从事博士后阶段的研究,相信他也会将这份对探索的热忱带到异国他乡,为新药的研发事业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冯源
【体验】人生多遗憾,却可多体验——环境与能源学院曾惠
曾惠,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17级环境科学班班长,曾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南燕网球协会会长,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也积极参与科研,发表论文、专利,成果颇丰。
曾惠说,初入南燕时,一切都是新的。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时,内心喜悦,更踌躇满志,一定要认真科研,去南燕过丰富的生活。诚然,在南燕度过的三年实在难忘。科研路上有良师益友相伴,偶尔有波折却也充满乐趣;学生工作中遇见志趣相投的伙伴,虽有曲折也能共同前行。生活中,曾惠热爱运动这样放松身心又强身健体的方式,在网球协会也收获了一段愉快的旅程。她提到,网球协会针对新手有针对培训、高手有各种比赛,兼具极佳的参与体验。网球也能成为媒介,通过网球能认识各行各业的朋友,也是扩宽交友渠道的方式。
热心志愿服务也是曾惠的特点之一。新冠爆发期间,曾惠也积极参与“川大草根校友抗疫”志愿服务工作,负责对湖北地区各医疗单位医疗物资的需求情况以及川大校友医疗物资的供应情况统计工作,为抗疫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三年的南燕之旅也抵达了短暂的终点。曾惠收获很多:友情、爱情、学位这些珍贵而美好的东西,同时她用“体验”这个词总结了三年的学习生涯:万事早做准备,目标越明确,细节越全面,越容易实现,更不用过分焦虑,学会享受生活。最后,曾惠说“南燕的明镜白墙,南燕的朱顶翠樟,南燕的蛙声鸟鸣,南燕的小路与旅人,一切的一切都会让大家怀念。马上毕业了,和师弟师妹们说一句,人生多遗憾,多体验!”
文/郑锦怡
【充实】追求卓越,充实人生——环境与能源学院成铭
成铭,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曾担任多项学生职务,并多次获得校级以及院级奖学金,2015年获得“学习优秀奖”称号,2017年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同年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成铭说科研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更多时候是在培养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这些底层的思维方式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成长。同时成铭也提到科研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自己也迷茫过。因为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寻找新的创新点,这是我们相比于前人进步的地方,也是让我们最痛苦的地方。多和导师、课题组同学沟通交流,多看文献,多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成铭在北大南燕的几年一直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任职于北大南燕新闻社视觉部,完成30张海报、15次摄影以及5篇微信推文;任职于北大深研院团委,策划7场大型校园活动及讲座;担任环能学院博士班班长,全面负责班级评优评奖、班级建设、线上宣传活动……他说对于一名合格研究生的锻炼不仅在科研方面,在学生工作中也需要体现,因此在科研之余,适当参加一到两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工作中,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配合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炼。
成铭无论在科研还是学生工作,都一直追求卓越,获得充实人生。回忆过去点滴,大家都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这里,我们有过快乐的时光、有过辛勤的汗水、有过成长的烦恼,也有过动人的故事。最后成铭用简单美好,充实有趣这八个字总结了自己在南燕的生活:“在过去几年的时光里,科研的道路有导师、师兄师姐和我一同奋战,生活中有几个有趣的好友一起谈天说地,丰富和完备的公共设施让我在南燕可以让我放下后顾之忧,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与南燕一起成长。总之,南燕满足了我对象牙塔的一切期待!”
文/彭妍
【蜕变】北大环能plus新国立化学,科研之旅勇敢且浪漫——环境与能源学院杨璐宁
杨璐宁,环能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中营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项,曾任南燕之家副主席、环能学院研会文艺部部长、2017级环境工程硕士班长,已发表两篇SCI一区论文、一篇EI论文,一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曾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参加国际环境论坛并作报告。
研三学年,杨璐宁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开始新的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踏上双硕士学位旅途的最后一站。杨璐宁坦言中外的学习氛围很不一样,“在深研院时,大家基本是‘007’,做实验的时候,全组师兄弟姐妹都会互相帮忙。”而新加坡的作息倾向“朝九晚五”,杨璐宁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实验。起初,陌生的文化环境和制度加上繁重的学习压力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但她认为两种学习生活各有不同的乐趣和烦恼,只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抗住压力、享受生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年匆匆而过,从启程时的新鲜感与对课题的好奇心,到途中遭遇重重挫折的失落与迷茫,再到后来两篇SCI文章的顺利发表,杨璐宁逐渐领略到人生大有可为的辽阔天地。“感谢家人、老师和同学们总是给我足够的信心朝着目标大步迈进,给我勇气大胆探索科学奥秘,在科研中发现快乐,写出自己的故事。”
文/陈浣明
【责任】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李先亮
“我收获最大的是一份永找不足的行为准则。在一个优秀的集体中我明白了什么是不进则退,只有持续的寻找不足才能走得更稳固扎实。” 回忆匆匆三年的时光,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李先亮这样说道。完成学业课程、发表科研论文、担任班长、团委文体部部长、南燕之家副主席……李先亮不仅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工作上更是有亮眼的经历。学习、科研与学生工作的平衡锻炼了他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安排好时间节点,唯一要做的就是执行,强执行力是完成众多事务的基本前提”。
研学期间,李先亮就不断思索着如何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担任班长的经历培养了他牢固的服务意识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李先亮认为就业不该仅仅考虑一份赚钱养家的营生,更要考虑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国企成了他最终的就业选择,他希望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发展,不负国家,不负母校。离别之际,李先亮师兄祝愿每位南燕学子都能秉承着第一天踏入校园的初心,怀揣着沉甸甸的收获走出校园,迈向社会,不负韶华。
文/张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