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禾下乘凉梦,甘心饮清甜——我院举行《袁隆平》观影追思会

2021-05-25南燕新闻社

责编:王可佳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缅怀和送别袁老,5月24日18:30,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C栋105教室与北京大学本部同步举行电影《袁隆平》观影仪式。

电影放映前,全体起立,集体默哀一分钟,表达南燕师生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哀悼,对不朽精神的敬仰与继承。

(全体起立集体默哀一分钟)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由于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他从红薯育种转而研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电影《袁隆平》也从这里展开。经历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袁隆平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成杂交水稻。1961年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1964年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1969年远赴云南继续实验研究,直到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十余年艰苦攻关,面对权威质疑,袁隆平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谁来养活中国?”他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影片的结尾,袁老讲述了他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许多年以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生命不息,我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92分钟的电影带师生们走过了袁老大爱无私的三十年,而电影讲述的故事之后,袁老又为他的梦想继续奋斗三十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观影结束后,大家被袁老的精神感染,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悟。党委副书记、信息工程学院邹月娴教授想起了她幼时粮食紧张的年代,深感当今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邹教授看到袁老攻坚杂交水稻十年没有成果却丝毫不放弃,深受感动,鼓励同学们向袁老学习,一步一个脚印。

(邹月娴教授分享感悟)

新材料学院的赵庆贺老师说自己来自北方,小时候对水稻的接触不多,印象不深,但也深知袁老的杂交水稻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一粒粮食可以救活一个国家,一粒粮食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谈及到自己的专业,他认为粮食关系国家安全,而能源关系国家发展,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正走向世界前列。

(赵庆贺老师分享感受)

来自法学院的薛同学吟诗《七律·长征》来缅怀袁老的“长征”的一生。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老的长征。他在住院时还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在奋斗中走完了一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薛同学愿同学们有一天也能为国家、为世界奉献自己的力量。

汇丰学院的赵同学联想到最近有太多的功勋前辈去世,心情前所未有的沉重。过去的成长路上,我们是受到庇护的角色,但是现在和未来,我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接过伟人的接力棒,守护这个国家和人民。

(同学们分享感悟)

一位同学自发带了一束祭奠鲜花前来观影,卡片上写满了哀思,落款“共和国的小娃娃”。在卡片最后赋诗一首沉重悼念袁老:“中华自此无饥色,鲐背亲耕尚未休。敬颂丹青真国士,去留稻米满神州。”

(学生自发献上鲜花致哀)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今日神州,风吹稻田千重浪,让这个从泥土里来的追梦人安心地乘着白云归去。让我们道出最后一声再见:袁老,一路走好!


记者/南燕新闻社 郭芷吟

摄影/南燕新闻社 宁可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