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一百年前,五四的火炬自北大燃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开始照亮东方的黎明。
四十年前,改革的号角从深圳吹响,发展的春风点亮了这座城市开拓创新的灯塔。
二十年前,北大人一路向南,来到这片开拓创新的沃土,在此生根发芽,顽强生长。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北大深研院”)作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一环,广纳四方贤才,形成与校本部差异化、学科互补的发展之势。在北大传承百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与深圳创新创业、不断改革的城市文化碰撞融合下,北大深研院不仅探索出 “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 国际标准”的办学方针,更描绘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人才培养蓝图。
北大深研院镜湖
一、 北大本色,国际办学
在深圳办学,如何发扬校本部的优良传统,又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差异化特色,同时与所在城市交融互动,是早期初创者探寻思考的问题。北大深研院扎根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北京大学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使命。一方面,北京大学作为百年老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先行军;另一方面,深圳作为毗邻香港的国际化发展地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代表以及高新科技崛起的示范城市,国际化、创新性特色深深融入了深圳的城市血脉。秉承北大“常为新”的精神,融合深圳独特的城市气质,北大深研院逐渐探索出一条国际化发展之路。
“北大深研院既是北大的,也是深圳的。我们不应简单地办一个北大的二级学院,而是要办一所在南方的北大。我们不当二流,而要勇争世界一流。”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教授如是说。
2008年,国际法学院创建,原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ery Lehman)任创院院长;2009年,北大深研院首次招收2名留学生,如今已培养全日制留学生共计1161人;2017年,汇丰商学院设立英国校区,迈出了中国高校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北大深研院五四塔
北大深研院彩虹桥
国际化办学,是以全球化的眼光建立和发展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的教育模式,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北大深研院的国际化特色首先体现在人员构成上,在270名全职教师中,外籍专家占比20%,留学归国教师占比42%,港澳台教师占比7%。国际法学院、汇丰商学院的外籍教师比例连年超过50%,任职教师中有不少毕业或曾就职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在世界金融界、法律界、科技界声誉斐然。
扎根中国,外籍教师们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2013年,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杰弗里·雷蒙(Jeffery Lehman)教授因其突出贡献被授予了中国政府友谊奖。2018年,国际法学院的弗朗西斯·施耐德教授(Francis Snyder)再次受到了这一奖项的青睐。施耐德教授是最早一批来到北大深研院的外籍教授,也是北京大学跨国法律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北大深研院独特的国际化环境,以及中英文相结合讲授法律的独一无二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着他。“北京大学的教学资源与深圳的地理区位的结合,对于北京大学和深圳这座城市、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独树一帜的尝试。”施耐德教授谈起来北大深研院任教的感受时说,“从许多角度来看,这里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环境,包括从法律角度。”
施耐德教授荣获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二、 博采众长 文化交融
优秀的教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2021年毕业典礼上,留学生代表Philipp Hackel在发言中这样概括了自己对北大深研院的深刻印象——“北京大学一直站在世界变革的前沿,培养了许多思想领袖,而北大深研院真正实现了‘确保质量,追求卓越’的标准”。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北大深研院尝试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国际法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引进美国法律教育模式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学院,通过美国法法律博士(JD)-中国法法律硕士(JM)双学位教育、美国法律硕士(LLM)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跨国法律人才;汇丰商学院全日制硕士全部实行全英教学,从入校前的面试,到入校后的作业、课后辅导、论文、考试、答辩全部使用英文;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新材料学院等学院也鼓励中外师生同上一堂课、同在一个实验室,引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除了教学方式,北大深研院还搭建了高层次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合作实验室,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广泛、紧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北大深研院的建设和发展,丰富、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世界接轨的科学研究是北大深研院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每年开展“晨兴”化学生物学前沿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报告;信息工程学院举办了国际薄膜晶体管计算机辅助设计会议、智慧能源国际论坛等;环境与能源学院定期开展与首尔国立大学的中韩环境学术研讨会等;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连续六年(2015-2020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荣获2016年国际电动车锂电池协会(IALB)杰出研究奖,2018年美国电化学会(ECS)电池领域技术奖,其课题组发表在权威国际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的论文入选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第十一届“晨兴”化学生物学前沿论坛
第九届国际薄膜晶体管计算机辅助设计会议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为进一步营造校园国际文化氛围,创设国内外学生零距离接触机会,北大深研院还举办了系列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体验和学习各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这里,不同肤色的同学们会坐在一起体验中国传统的扎染艺术和民间工艺,可以在冬至一起亲手包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世界各地的节日,都成了师生们互相祝福,体验多样文化的契机——在感恩节火鸡晚宴的欢笑中,在写春联饱蘸墨水的笔锋里。来自尼日利亚的Alli同学在冬至包饺子的活动中感慨:“制作中国传统而重要的菜肴,我感觉非常震撼”。Juandi Sanchez Fernandez参加完手工制作中国结的活动后兴奋地说:“让自己沉浸在中国文化中真是太棒了! 一项看似个人完成的活动最终成为一个团队合作的活动,将各个国籍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中外师生写春联体验活动
三、 南海之滨,走向世界
海纳百川,广纳贤才,在“引进来”的尝试已卓有成效之时,北大深研院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汇丰商学院早在2005年便与香港大学合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中开创“双硕士”教育先河,现已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0多所国际院校形成合作关系。2015年,汇丰商学院与中缅友好协会与签署合作备忘录,为中缅友协在与缅甸进行教育、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咨询和支持,并每年制定为缅甸培养金融、经济与工商管理人才的计划,根据需求提供一定数量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在国际法学院,国际交流项目已成为教学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有近40%的学生完成了海外学习任务。在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下,学生可前往国外著名法学院学习,包括德国汉堡大学、西班牙IE大学、德国EBS法学院、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全球知名院校。这一经历深化了他们对外国法的理解,建立了与国际同行联系,收获了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国际化联合培养”是北大深研院发展的重要理念的鲜明特色。联合学位培养,交换生项目等多种培养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就读期间都有机会在海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来自汇丰商学院的吕梦怡作为第一批在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完成双学位的学生,在回忆起在剑桥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时不禁感慨:“剑桥的生活于我而言是一份珍贵的学习经历和人生回忆,我学到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收获了友情,打磨了心态。我知道二十多岁的年纪迷茫是常态,我开始包容自己的不足与犹豫,我鼓励自己无论何时都要有想象力和拥抱变化的勇气,我努力说服自己沉下心来坚持初衷。”
北京大学作为教育全球化的引领者,率先迈出了“走出去”的坚实一步。2018年起3月,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北京大学英国校区正式启动,2018年9月迎来首批学生入学。北京大学前校长林建华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道:“北大在英国办学,这是北大与英国深厚情谊发展的‘一小步’,也是北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步’。”
年轻的北京大学英国校区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今年是北大深研院建院二十周年,院长张锦院士表示,北大深研院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引领人才的培养高地;双区战略下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平台;扎根湾区、面向世界的新工科建设试验田;前沿领域、交叉学科联动发展的全新范式”。从深圳到大湾区,从大湾区到全球,深研院将继续坚持开放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二十岁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必将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从南海之滨,走向世界!
文字(排名不分先后):方梓熙 姜若云 闫润华 张文斗 朱业伟
指导老师:王可佳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深圳研生院新闻网、各学院网站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