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北大汇丰创新创业中心成功举办创讲堂 ——马蔚华“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破局与新质领航”

2025-03-21PHBS创新创业中心

责编:王琳、吴善基

2025年3月13日晚,北大汇丰创讲堂邀请原招商银行行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全球指导委员会委员、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马蔚华先生带来"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破局与新质领航"的主题分享,以横跨金融、公益与实体经济的复合视角,为观众带来一场前瞻思想碰撞。

马蔚华分享

全球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四大挑战:人类文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马蔚华首先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梳理了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困局。他提及《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与《只有一个地球》这三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指出人类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等严峻威胁。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过去十年里执行并不理想,大部分目标尚未达成,甚至出现倒退趋势。

在气候变化方面,近十年成为人类有气候记录以来最为炎热的时期,格陵兰岛冰川与南极冻土加速融化,若全球升温突破1.5摄氏度阈值,海平面或将上升数米到十米,给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出现“逆全球化”趋势,俄乌冲突久拖不决、巴以矛盾难解、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在能源政策上分歧显著,极大消耗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议程的投入与精力,令全球协同减排的努力屡屡受挫。

全球经济持续疲软,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或将持续走低,通胀压力与老龄化、能源价格高企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进一步推升企业经营成本,也削弱了政府在环境领域的投入能力。在经济困局中,可持续发展监管呈现退潮趋势,在部分国家退群或转向化石能源的背景下,美国证监会撤销《气候信息披露规则》,美国多家金融机构与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相继退出ESG相关倡议,一些州推行“反ESG”法案;而欧洲在压力之下亦放松了原本严苛的ESG披露范围。此类做法不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信心造成打击,也影响到国际规则和标准的进一步统一。

活动现场

全球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破局曙光: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奏

这些挑战构成一个复杂的莫比乌斯环,表面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暗藏传导链条——气候危机加剧资源争夺,资源争夺引发经济动荡,经济动荡又削弱环保投入。人类要想应对气候危机和发展危机,唯有坚定地拥抱绿色低碳与技术创新之路,这也是全球未来的共同方向。这既是保护自我的现实需求,也为企业带来全新机遇——在破局的过程中往往蕴含了变革和成长的可能性。

马蔚华指出,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投资人带来了丰富的增长空间。氢能、核聚变、风电和光伏等系能源与储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的成本逐步降低,也推动石化能源在绿色方向的改造。从产业升级到供应链优化,AI可对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强大支撑,也为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公平等领域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ESG投资呈现结构性进化,央行数据显示,中国绿色金融规模已达36.6万亿元,居全球前列。全球ESG相关投资仍在扩大,预期将从当下的30万亿美元增至未来的50万亿美元左右。随着更多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环保和社会治理表现来配置资金,上市公司和成长型企业将更注重披露环境与社会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者。“3060目标”以及对清洁能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投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能。马蔚华认为,面向未来,企业若能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风口,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金融等多种手段进行改革与布局,不仅可以有效管控风险,还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

马蔚华分享

中国方案:构建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策、产业与社会:三大“东风”共振

对于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已经到来。在政策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从中央提出“3060”双碳目标,到三大交易所陆续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和《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南》,再到更为细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均标志着监管与市场正持续加压,倒逼企业从理念到管理积极转型。在产业端,绿色低碳已逐渐演变为实际的产业升级动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手。降碳贷、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与碳金融产品的推出,为企业减少排放、提升绿色竞争力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激励,也让ESG绩效与财务收益的关联更为紧密。虽然一些国家出现了“退群”与化石能源反扑的迹象,但中国在绿色金融、清洁能源和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步伐始终稳健。与全球主要市场相比,中国的绿色金融规模已达数十万亿元,并且在电动车、锂电池和光伏等产业链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与市场优势。这种政策与产业的双重驱动,给企业创造了广阔的新赛道。

在社会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和消费观念逐步升级,“绿色消费”已成为可观的新兴市场。年轻人择业越来越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消费者也愿意为更具公益与环保理念的产品支付溢价。无论是互联网平台推出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还是主流媒体对企业ESG表现的持续关注,都在加速行业内的认知升级。信息披露已从过去的“喊口号”走向更扎实的第三方审核与审计,企业一旦出现“漂绿”或夸大环保成绩的行为,就可能在社交平台与资本市场遭遇质疑甚至抵制。随着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逐渐到位,企业的绿色布局、技术创新与ESG表现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蔚华分享

中国方案:构建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

让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内生动力

企业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理念、管理到实践层层落实,形成内在的自发动力,而不仅仅是响应政策或应付监管。企业要在价值观上完成从短期主义向长期主义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向兼顾社会价值,实现好企业到伟大企业的升华。

马蔚华结合多个典型案例,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如何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内生动力。第一,要在价值观层面做出坚决选择,从短期主义转向长期主义,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价值,进而让企业自身进化为好企业与伟大企业的结合体。第二,要将可持续理念贯穿于公司战略、供应链管理和文化建设全过程,尤其要在绩效考核和财务制度中对减排与社会责任指标给予充分权重,让各部门各层级都能自觉为降低排放、提升社会福利而努力。第三,要深刻认识到ESG表现与企业财务收益并非对立,而是能够形成正向促进。环保合规、绿色制造和社会治理优秀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国际资本与公众认可,也能在未来更严格的减排框架下长期保持竞争优势。马蔚华特别提及联想、美的等公司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物流配送上的持续投入,充分说明绿色理念不再仅是外部宣传,更能提升生产效率、吸纳优质人才、扩大品牌声誉,并最终带来稳健的财务回报。

同时,马蔚华也例举了通用电气在过去数年因忽视环保转型与治理问题而陷入困境的案例。从曾经的全球市值领跑者到被迫拆分肢解,这一历程既反映了“逆潮流”决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提醒企业管理者必须正视非财务风险的冲击。他强调,随着国际市场对ESG披露和绿色发展审核越来越细化,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观众提问

讲座结尾,马蔚华以“东风已至”四字概括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未来的展望。他提到,企业真正拥抱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产业与社会三方的协同配合,而当前我国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科技创新赋能以及民众绿色消费观念普及等方面都已具备相当成熟的基础。只要企业能够把握技术革命与绿色革命的叠加势能,利用好智能化与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完善减排措施、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与公益项目,就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新空间,并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活动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