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第12期班主任工作坊——《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方法及干预对策》

2025-10-20学生工作处

责编:王琳


为充分加强南北联动,全面提升育人质效,建设一支学习型、实战型的学工队伍。2025年10月15日上午,我院第12期班主任工作坊-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在国际法学院203教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刘卉主讲。深研院党委副书记安晓朋、辅导员、班主任和兼职辅导员等共同参加。

工作坊现场

讲座中,刘卉首先回顾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她回顾到2004—2005年是全国高校集中建立心理中心的关键时期,北京大学心理中心亦于2005年成立;2023年则是心理健康工作战略升级的重要节点——国家卫健委与教育部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国家战略,明确提出2025年“95%的学校配备心理教师、60%的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系统化、社会化阶段。

刘卉副教授

结合一线调研与案例分析,刘卉指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自我中心与虚拟依赖四个方面。高压学业与就业环境,使部分学生产生“难以承受之重”的抑郁心理与“对未来过度担忧”的焦虑情绪,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带来了虚拟社交依赖,削弱了大学生现实沟通与情绪调节能力。

在心理危机识别方面,刘卉提出从认知、情绪、行为三维度综合判断学生心理状态,并通过案例展示如何从细微变化中识别潜在危机,强调“细致观察、及时报告”是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关键。在干预策略上,刘卉提出“倾听—陪伴—转介”三步法,提醒辅导员与教师要注意记录每一次谈话与干预的时间、地点及主题,以便形成工作闭环,保障自身与学生的安全。

讲座最后,刘卉以“心理工作要回归生命教育”为总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消除压力,而是帮助学生在压力中学会成长,在挑战中找到自我价值。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由“学校主导”转向“社会协同”,融入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辅导员应以专业敏感与人文关怀为基础,心怀大爱,尊重差异,在理解与边界之间保持平衡。

安晓朋为刘卉老师颁发感谢状

此次讲座内容系统、案例丰富、方法实用,不仅深化了我院学工队伍对高校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理解,也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校南燕园心理支持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会后部分老师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