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热烈祝贺我院2位科学家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2025-11-25科研处

责编:王琳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2025年11月24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正式揭晓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名单,35位科学家上榜,其中我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杨玉超入选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彭海琳入选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本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呈现年轻、均衡、多元等特征:

更年轻: 获资助人平均年龄45岁,为三期以来最低。其中青年科学家9位(男性未满40周岁;女性未满43周岁),占比超1/4创下新纪录;最年轻的获资助人仅35岁。

更均衡: 获资助人来自11个城市的22家机构。南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8家机构首次上榜。

更多元: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Yuval Rinkevich,成为首位入选的外籍非华裔科学家;王伊龙、郁金泰两位医师科学家入选,将在神经系统治疗领域寻求突破。

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始终坚持“选人不选项目”,长期稳定地支持最有潜力、最有胆量、最有抱负的科学家“从0到1”,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杨玉超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类脑芯片、脑机接口等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北方先进工艺研究院双1+1工程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累计发表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DM、ISSCC、VLSI、MICRO、HPCA等期刊和会议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子刊系列20余篇,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获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被引16000余次,H因子为57,研究工作入选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人工智能十大进展”、爱集微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学术进展”。曾70余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特邀报告,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六届中青科协理事、第七届中青科协理事、《npj Unconventional Computing》副主编、《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编、《电子学报》领域编委、《半导体学报》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Chip》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等。获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青年研究者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华为计算产品线最佳技术合作奖等奖项,连续入选2020-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彭海琳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学会会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物理化学与新能源纳米技术研究,发展了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二维铋基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器件应用研究。建立和发展了拓扑绝缘体二维结构的可控生长方法,实现了首例拓扑绝缘体二维阵列的制备,首次观测到拓扑绝缘体的AB量子干涉效应,并开创了拓扑绝缘体在柔性透明电极的应用;设计并制备了一类全新的超高迁移率二维铋基半导体BOX(Bi2O2X,X = Se, S, Te, …)及其高k自然氧化物栅介质,实现了晶圆级二维单晶制备和表界面调控,构筑了高性能二维场效应晶体管、逻辑门、二维鳍式晶体管(2D FinFET)、二维全环栅晶体管(2D GAAFET)、气体传感器和红外探测器件;和合作者建立了精确调控石墨烯结构的范德华外延、限域“分子流”、持续氧辅助等一系列生长方法,创造了石墨烯单晶生长速度的世界纪录,实现了4~6英寸无褶皱石墨烯单晶晶圆、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连续批量制备和绿色无损转移,实现了旋转双层石墨烯光电器件研制、单晶石墨烯PN结的调制掺杂和“光热电”机制的高效能量转换,开发了高性能石墨烯硅光通信器件和高质量石墨烯透射电镜载网。获202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已发表论文280余篇(含Science,Nature及子刊40余篇,JACS/Nano Lett./Adv. Mater./Angew. Chem./PRL/ACS Nano 100余篇),被他引逾20000次,授权专利70余项和申请专利50余项,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