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科创文韵——跨学科通识探索之旅”第九讲:余浚馆长讲述北大传统与精神谱系

2025-11-25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文字:何渝凡  |   摄影:张竞予  |   责编:王琳

2025年11月17日晚,“科创文韵——跨学科通识探索之旅”第九讲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特邀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担任主讲嘉宾,带来题为“北大传统与精神谱系——从京师大学堂到新时代的思想传承”的精彩报告。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庄重而热烈。

讲座现场

讲座由深研院院长助理仝德主持。她在开场介绍中指出,“科创文韵”系列课程致力于打破学科界限,推动南北校区联动,构建跨学科通识教育体系。余浚作为北大校史研究的资深专家,长期致力于校史整理、档案数字化与思政课程建设,是北大精神传承的重要推动者。

余浚以“北大精神的形成与传承”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北京大学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以来127年的发展脉络。他指出,北大虽无官方校训,但在《北京大学章程》序言中凝练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共同构成了北大的精神内核。

讲座中,余浚通过大量珍贵档案、图片与手稿,生动再现了北大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与人物。他从孙家鼐、严复、蔡元培等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讲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师者在思想、文化与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从五四运动、西南联大时期的艰难办学历程,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与改革开放后的学风建设。他强调,北大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与书斋,更融于一代代师生对国家命运与民族复兴的自觉担当。

在谈到“什么是真正的北大”时,余浚引用了陈平原、谢冕等学者的观点,指出北大不仅是一所实体校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无形的北大”,存在于每一位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学子心中。他还特别展示了校史馆近年来在课程开发、展览策划与公众教育方面的成果,如《档案中的北大记忆》《北大校史》等新开设的课程,展现了校史育人的现代路径。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听众围绕“毛主席在北大时期的思想成长”“北大精神在当代的践行”等问题踊跃提问,余浚一一细致解答,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余浚作专题讲座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次校史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一场北大精神的思想洗礼。余浚馆长以深厚的学养与真挚的情感,引领听众穿越百年时空,感受北大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精神脉动。

“科创文韵”系列讲座将持续推出跨学科前沿议题,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敬请关注后续精彩内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