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毕业季专题#选择#60后70后80后90后新青年齐聚北大谈“青年的选择”

2012-06-18南燕新闻社

记者:徐嫩羽

背景介绍

4月7日,北大深圳新青年沙龙活动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沙龙持续三个小时,讨论主题为“青年的选择”,具体涉及如何认识社会给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提供的选择、青年该如何去选择、如何看待婚姻爱情的选择等。

参与本次沙龙的嘉宾有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策划人胡野秋,“及时沟通”广告公司文化顾问、副总,《38℃》杂志主编王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办主任、《清芬》副主编陈超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老师杨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老师汪行东,南方都市报记者庄树雄,南方都市报编辑谢湘南,深圳特区报记者万仁辉等,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老师刘兴隆、燕山亦参加此次沙龙活动。

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燕新闻社主办。南燕新闻社旨在“记录历史、传播北大”,本次沙龙的主题便是“增进青年交流、凝聚青年共识、弘扬青年责任、提倡青年担当、传播北大精神”。参加本次沙龙的学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

青年的选择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引发了一场“人为什么要活着”的“潘晓”大讨论,这个事件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2年后的4月7日,60后70后80后90后新青年齐聚“北大深圳新青年沙龙”,讨论“青年的选择”话题。青年是我们自己,也是我们周边的人,青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80后、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生李诗雨一步步走来都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她走的道路非常正,成绩优异,学金融、上大学、上研究生,然而她却困惑了,不知道自己是“选择”了还是“被选择”了。90后、深圳大学本科生林清波认为,90后有勇气、希望尝试、满腔热血,却常常被现实束缚住。

60后、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主持人胡野秋认为,现在中国青年的选择有两个趋势,一方面越来越面向现实,另一方面选择趋同化。他深知选择的重要性,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就把自主选择权交给了儿子。

“70后的选择就像是填空题,80后的选择就像是选择题,90后的选择就像是简答题。” 80后、清华大学教师杨昊这样归纳不同年代青年的选择。他觉得,最让人纠结的是做简答题的时候往往偷看别人,看到别人写了一长串心里就有危机感,选择也是这样,要是老看别人怎样生活,自己永远答不好。70后、“及时沟通”广告公司文化顾问、副总王芳也认为,在选择时,不要太跟风,应该多听听自己的声音。

还是有很多人,他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70后、当代诗人谢湘南在选择上追寻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梦想。他喜欢写作、希望当作家,在高二时便退学了。退学以后,他在浙江、深圳打工,做过建筑工、搬运工、保安、推销员等,“在深圳生活很不稳定,半年就换一次工作,但我一直没有放弃梦想,一直追求着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他一直坚持写作,诗集《零点的搬运工》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诗作入选近百种当代诗歌选本,并曾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80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师刘兴隆认为,就业形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时候选择的语境会发生变化,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去坚持。

在追求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不要怕、不要悔,则需要敢一点,需要更多的勇气。“我喜欢有勇气的人。”王芳说,“正视自己的勇气,勇气比能力更珍贵。”王芳是1989年湖南省高考状元,当时她的选择很多,但是如果要去北大,她只能选择她害怕的中文专业。“我为什么因为害怕中文系而不选中文系?为什么因为害怕中文系而放弃北大?”她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并且从没后悔过这个选择。研究生毕业后,她为了爱情,与男朋友商量后,来到深圳。那是1997年,她到深圳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也曾有过犹豫。她形容,男朋友在她背后哐当一脚把她踹进了市场经济海洋,而她当时还不会游泳。然而,实践着“不要怕、不要悔”的她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实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胡野秋认为,有时候机遇和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机遇也大。

选择在很多时候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32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陈超群的选择则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是“又红又专”。1998年,陈超群就读的高中有推荐保送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名额,高中时代的她想,“在清华读书就是国家的栋梁,我要当国家的栋梁”,便争取到了保送资格。到了清华以后,发现清华的中文系在探索“文理结合、中西贯通”,除了文史哲,还需要学习C语言、生物、物理、数学等等。大学毕业时,为响应“复合式”人才的号召,她便决定攻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开始读爱因斯坦、牛顿,“国家需要就去学”。研究生毕业后,耿直的她便又选择了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闯一闯。陈超群认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是,青年人要对自己选择的道路负责,要有勇气和责任在选择的道路上走下去。

很多80后90后青年并不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有哪些,陷入了惆怅和茫然。80后、清华大学硕士生谭梦泽是个标准工科男,他整天埋头实验,只是想把手上的事情做完,没有时间选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80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裴郅垚是武汉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到深圳工作,现在深圳报业集团地铁传媒有限公司。他本科学习管理学,然而却愿意尝试其他的工作,甚至愿意尝试他曾经带有否定态度的工作,“应该提升选择的宽度和高度,真正接触各个行业之后才有发言权。”80后、北京大学硕士生孙楚原认为,间隔年是个好方法,有助于不断发现自己。

谢湘南说:“现在理想主义淡了,实用主义强了,但我觉得青年应该把视野放高放宽,不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拓展自己的人生。”

青年语录

Part I如何认识社会给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提供的选择?我们的选择有多大的自主性?青年,你该如何去选择?

胡野秋(凤凰卫视 著名主持人、策划人):

人生就是选择。所有的人都在做选择题,A还是B,左还是右,前还是后,总是在选择。很难讲谁的选择就是对的,但选择之后就很难改变。在陈独秀、毛泽东的新青年时代,青年人的选择是改造中国。当代新青年的选择越来越面向现实了。但是没有关系,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选择。

当代新青年的眼光应该再放远一点,放大一点。陈寅恪留学多国,却无文凭,但不影响其执教清华,成为国学大师。今天的新青年是不是要把学历、工资作为最重要的选择,还是目光再放远一点,突破我们今天现实化的选择,逐渐走向一个更高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王芳(“及时沟通”广告公司文化顾问、副总,《38°C》杂志主编):

选择与被选择、选择的多样性与唯一性左右了许多选择方式。

在社会选择促使当代新青年选择趋向统一性的时候,年轻人应该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社会的需求随时变化,三十年河东河西,很难说曾经冷门的专业在今天就不会吃香。
当代青年人在选择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多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让选择的价值观更多元。

杨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宣传老师):

70年代青年人选择像做填空题,80年代青年人选择像做选择题,90年代青年人选择像做简答题。

当代青年人不要过多关注别人在做什么,应该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

谢湘南(南方都市报、诗人):

青年人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坚持下去,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胡野秋:

做出与主流不符的选择,是一件要冒很大风险的事情。但是,越是保险的事,一般来说,它成功的几率却是很小的,倒是越冒险的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风险往往与成功是成反比的。以写作圈为例,中国最好小说家、诗人基本没有读大学的;作家当中从大学中文系出来的又微乎其微。不是说想当作家就不要读大学,而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在日益的把大家变成考试的机器,把你的思考与思维扼杀掉了,但是有时候放养出来了,像野生动物一样,虽然也有风险,但是坚持下来,写出的诗歌绝对不会比中文系的博士差,诗歌和文学永远都是需要采集的。

李诗雨(北京大学学生):我们一直在走一条大家都会“向往”的路,从高中毕业去选一所不错的大学,然后到大学毕业保研来到北大。然而,在这条路上,我选择的余地没有太多,我能看到的最好的路,就是我应该选择的路,也一直认为这是我自己也喜欢的路。但是一路走来,我却开始不开心。我的矛盾是我不敢确定内心的理想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不确定放弃竞争和优越生活,而选择一种小资惬意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我想要的;不确定我有没有勇气把我心中想要的生活坚持下来。这两个矛盾一直让我很挣扎。

刘兴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工处老师):一个人要做出与主流不同的选择,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去支撑,否则这种选择会在舆论的说教中被压垮。年轻人,一定要有一颗非常强大的内心。

陈超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办主任、《清芬》副主编):我是1998级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清华中文系在清华是个很另类的专业,要求学生文理汇通,学贯中西,所以我们学的是中文,大部分时间要研究数学题怎么做。但是当时我们23个同学选择这样的专业,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家需要。后来我们保研,学的是科技哲学,又是一个很奇怪的专业,原因也很简单,国家需要。后来我来到了清华深研院,与院里的领导一起创业,原因依然如此,这里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选择要有责任感,责任感体现在当你做出选择之后,你就要对这种选择负责到底。

谭梦泽(清华大学学生):大学让我们这些理科生“死去活来”,在作业堆、在实验室里“死去”,又在获得知识后独立思考中“活过来”,学习和工作在改变我们的思维与观察世界的境地。关于选择,很多人在看前辈的路怎么走,在人才济济的同行里,这是一个保险的路,从别人身上汲取经验,可能让我们少走些弯路。

陈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我是一个标准的90后。人生的前十八年我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中考很重要,高考更重要,很多人认为考不好人生就失败了,可我不这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即使你中考没考好,你的未来还掌握在你手中,社会怎么去改变你固然很重要,但你也要有一种去改变这个社会的心态。

裴致垚(深圳报业集团地铁广告传媒):做出更好的选择需要扩大视野的宽度,提升视野的高度。扩大宽度需要自己去尝试,比如就业之前你不知电信行业的情况,你就去实习,实习能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然后做出的选择可能就更科学。提升视野的高度要求个人跳出生活的小圈子,跳出周围人事的影响,向更高的平台去挑战自己。

王芳:当你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那就去行动吧,选择可能从行动中来。第二种方法是排除法,逐渐排除不可能的,剩下的可能就是比较适合的。

Part II 恋爱与事业,使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面对的选择问题,对于我们目前的年龄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你如何看进行婚姻(爱情)的选择?面对事业的选择,你有何见解?

杨昊

爱情也是选择,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冲动,但是年少轻狂的选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正确的。当时在自己看来是感人至深的坚持,也许对对方可能毫无意义。而且一时的热情所造成的窘迫境地,要用很长时间来弥补挽救。

胡野秋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误区:将婚姻与爱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个相关的个体,犹如孪生兄弟,相似却不相同。对于两者的区别,有人比喻说爱情就像打麻将,主要靠运气,充满不确定性;而婚姻像打桥牌,要算计,并可以通过细心的经营获得满意的结果。你可以去追求爱情,但不一定会导致婚姻。

李诗雨

每个人都抱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只是到了这个年龄,就开始从单纯的恋爱开始向考虑婚姻国度。这个阶段,很多男生已经不会再考虑如何奋力的去追求一个女生了。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工作事业,而后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婚姻爱情。而我本身比较偏男生性格,如果我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很浮躁,内心就不能平静,所以无法去主动投入爱情。

徐嫩羽(北京大学学生)

我觉得现在的学生每个阶段都被规定了,高中学习、备战高考,大学学习、准备找工作或考研,研究生就直接要考虑婚姻,跳跃太。这种太强的目的性给人感觉谈恋爱就是一项任务,在这种任务的压力下,我们就会忽略爱情本身的美好,跳过谈恋爱的过程而直接奔向婚姻。

胡野秋

爱情的产生是需要氛围的,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什么样的爱情。不妨换一个空间,尝试一下与不同圈子、层次的人交流,这种个体的差异性、互补性,也会导致异性相吸。世界之大,你的爱情不一定只在眼前。

谭梦泽

我们寝室有两点共识,第一,我们一直认为,不管现在和谁谈恋爱,最后感觉都一样。那既然不论怎么选择,最后都是一个终点,那为何要纠结于和谁在一起,何不看开点呢?第二,都说事业与爱情是男人的左膀右臂,我们可以为了事业终身打拼,那为何爱情不能为之倾力一生呢?

王芳

在婚姻是男女有别的,作为男人一定要执着,心门要打开,不能因为爱情是虚无的,就回避。用时间精力去投入其中是必须的,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值的。

王南南

选择,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去面对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而言。在面对每一个关口的时候,仔细思量加上来自灵魂深入的勇气,必将成就我们的抉择,而我们也将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意义。

不论是对待事业的选择,还是在婚姻与恋爱中的选择,每一个个体都应该用勇气去敢于面对选择背后的责任,有勇气去面对选择之后的黑暗与质疑,不论这种质疑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于自己。敢于去相信,敢于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且成熟的人。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忠诚。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忠诚于自己的本质,不轻易被别人裹挟,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并且忠诚地去践行和坚持。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无处不在,每个人也都会走出自己的路径,但是我想勇气与忠诚,之于每一个面临选择的人,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的新青年来说都是值得铭记和践行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