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院长访谈录:使命与责任驱动——专访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耿旭

2011-12-03

编者按:十年前,基于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十年来,深圳研究生院依托北大,立足深圳,建立了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国际法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汇丰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搭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平台,聚集了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全新的办学机制,逐步成为扎根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北京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深圳研究生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关心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展的深圳市、北京大学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征程十年,走向世界。站在新的起点上,南燕新闻社约访各学院院长及副院长,就北大深研院各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约访内容整合为《院长访谈录》,记录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展历史,描绘未来发展宏伟蓝图。

    环境与能源学院组建于2009年,这个仅建立两年的年轻学院在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平台建立新环境能源前沿学科,树立低碳科研教学典范,教育并储备有能力解决环境能源问题的科技人才,提供解决区域和全球性能源的科技人才。

    当我们畅想美丽风光的时候,蓝天白云,碧海白沙总会在第一时间映入脑海;当我们谈论未来的时候,能源问题总是第一个被提起的宏大命题。是的,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工作、恋爱和生活,我们希望窗外是一片山明水秀,我们祈祷还有未来可以期待。所以,环境与能源科学是人类最为关心的学科专业,它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以下简称环能学院)组建于2009年,今年10月10日迎来了它两周年的纪念日。环能学院全体师生为此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在活动结束的第二天,记者对环能学院的院长耿旭教授进行了专访,与他一起探讨了环能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我们走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领域”
南燕新闻社:你怎么评价环境与能源学科的教育现状?

耿旭:环境也好,能源也好,这两个都是非常大的命题,非常大的领域。可以说,全世界的综合大学都有相关方面的学科设置和研究工作,而且这个状况已经持续几十年了。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个环境与能源问题又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这个学科又重新受到众人的凝视呢?是因为我们对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学科教育也随之作出了调整,环境与能源学科的教学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也导致了这个学科教育现状的新局面。
南燕新闻社:那么这个新局面是什么呢?什么是这个局面的产生原因?
耿旭:在以前,人们觉得环境问题就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能源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不要浪费,还要创造更多的能源,人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彼此进行,毫无关系的。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是有问题的。环境与能源问题不是两条平行线,它其实是在一起走的,因此,我们关于教育也好,关于科研也好,都要转变思路,我们在思考怎样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个治理措施的耗能问题;我们在研究新的能源的时候也要想想,这个能源在使用的时候会不会污染环境,怎样使这个污染降到最低,能不能完全消除这个污染。一句话,我们就是要综合地看待这两个问题,将他们合二为一。
在这样的思路下,环能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牵涉到法律、政策、经济等诸多学科的综合问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这个观念传达给同学,更要将这种综合知识教给大家,让大家同时具备环境与能源的双重关怀,科研也是如此。
南燕新闻社:那么,这一转变是普遍存在的状况吗?
耿旭:我本人在加州大学任教三十几年,到北大三年,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国外对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研究不少,学科建设也很完善,但是认识到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内在联系的情况却并不多见,他们并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放在同一个学术单元里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也没有这种综合性思维。
南燕新闻社:国内的情况呢?
耿旭:国内的状况也是这样的,大家都有这个专业的设置,但是真正将这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并且在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全面贯彻这种思维的,北大环能学院算是第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环能学院是走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领域的。
南燕新闻社:环能学院提出一个绿色零立方的概念,很有意思。
耿旭:是的,绿色零立方的含义就是零污染、零碳排、零水耗。零污染是清洁环境的最高标准,零碳排是大气质量的最高标准,零水耗是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最高标准,绿色零立方城市就意味着生活品质最高,生活环境最优的人居城市,也是人类向往的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脚踏实地地去落实,去实践,去做!”
南燕新闻社:除此之外,你认为环能学院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耿旭:环能学院不是纯理论的教学,我们不光谈论问题,我们更重视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点,我们环能学院组建了一个新能源学科建设的项目,从我们的老师做起,从我们的学生做起,从我们的课程设置做起,真正地将环能一体的观念树立起来并脚踏实地地去落实,去实践,去做!
南燕新闻社:作为北大深研院的组成部分,环能学院是怎样利用深研院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呢?
耿旭:深圳研究生院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源库。深研院有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等学院设置,这么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使得我们在想问题的时候有机会和不同领域的老师和学生交流,从而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比如,我们和汇丰商学院合作,开设了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好比“碳计算”的问题和“碳兼容”的问题。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这个问题本身之外,我们还需要评估它在市场上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经济学知识的辅助,所以,我们与汇丰商学院的合作是符合我们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的。
国际法学院也是一样,其实我和法学院的院长雷蒙谈过很多次,我们很想成立一个环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这个想法虽然还没有实现,但我们双方都在努力。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可以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借力,我们环能学院才能有所创新。
南燕新闻社:据了解,学院经常组织同学们到周边的农村做实地调查。
耿旭:环能问题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城市与乡村之别。但是,就现状而言,我们的先进技术的研发、投资、应用都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人们似乎更关注城市的环能问题,乡村成了一个被忽视的区域。其实,中国最大的人口是集中在乡村的,而且乡村的污染也可能波及到城市,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乡村环能问题,我们学院经常组织同学到学校周边的农村做实地调研与考察,这样做既锻炼了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当地的环能问题作出了贡献。

                                          “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南燕新闻社:你怎么评价学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耿旭:我们与南山区的科协、科技创新局、环保水利局以及区政府其他单位都有良好的合作,因为我们深研院是建立在南山区的,我们有义务帮助南山区政府做好环境治理与能源开发的工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经常与他们展开探讨,举行会议,向他们介绍我们新的想法,邀请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等等。这个互动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合作关系。当我们提出新想法的时候,一般而言政府还是蛮支持的。今年,我们成立了一个重点实验室,就是市政府给我们提供的资金,同时发改委也拨给我们一部分资金让我们做新能源研究。
南燕新闻社:这些项目对于学生的意义是?
耿旭:市政府给我们的经费资助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学生,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成立相关的实验室,使用先进设备,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是直接影响。我们还和南山区水利局合作一份叫做《绿色南山》的一份刊物,我们学院提供题材与内容,包括科技的介绍和教育理念等,这里面就有我们学生的文章,所以这个刊物既是我们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我们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南燕新闻社:学院是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国际舞台?
耿旭:这个是当然的,环能是一个国际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们当然要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国际性的视野。我们的学生每年都会申请到不同的项目,到不同的国家进行研究或深造。我们学院最近才签下两个项目,一个是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一个是与美国的德雷克赛尔大学的双硕士学位项目,这两个项目呢就是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而且我们和对方是一个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我们的学生既可以到对方的学校学习,也可以取得对方的学位证书,这是一个一石多鸟的工程,对我们的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南燕新闻社:你认为环能学院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什么竞争优势?
耿旭: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中,我认为我们的学生有这么几个优势:首先,北京大学的品牌效应在那里,大家对北京大学还是非常认可的;其次,我们的学生本身就很优秀,大家都是经过层层选拨才进入北大深研院的,而且在这里成长了三年,这其中的进步和收获是不可估量的;还有,我们的这个学科也慢慢地有了一些知名度,而且我们学生的工作领域比较广泛,比方说:我们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选择去银行工作,从前学环境学的到银行工作的人是比较稀少的,但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有环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法学知识,所以现在很多银行都愿意聘请我们的学生,请我们的学生去评估项目的环保程度或是市场可行性什么的。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接收我们的学生,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学生的知识储存是多元化的,我觉得这是他们最大的竞争优势。至今为止,我还真没有听说我们的学生在就业当中出现问题的。(笑)


                                     “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有想法的人”
南燕新闻社:你怎么看待环能学院的“使命趋导”特性?

耿旭:我一直认为我们环能学院是一个“mission-oriented school”,也就是使命趋导型学院,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前途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呢,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他个人值得投入生命、时间和智慧的事业。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和我们学院的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契合度很高,因为他认同这个理念嘛。他知道这个专业是需要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他明白他所作的一切不只是一个科学研究而已,那更关涉着一个星球的生存与发展。
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与科学研究当中,我们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慢慢的,这个东西就内化成我们环能学院学生的一种精神气质。我可以非常自信地和你说,你可以走到我们学院里,随机采访一个老师或者学生,你一定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那种宝贵的责任意识。
哦,还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也会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转化成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毅力,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大部分职业都是与环境保护和能源再造有关的。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不要只追求物质上的回报,也要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南燕新闻社:据了解,环能学院的“院长节能减排奖”,是由你个人出资设立的。
耿旭:是的, 现在所有大学所有学院的奖励都是要先看到成果再进行评奖的。我想给学生一个奖,去激发他的想象力,驱动他们自己的理想,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更像是一个投资,我们的这个奖是你先给我一个想法,然后我看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行性,有,我就投资给你一部分钱让你去做,然后你做出成果了,我就再给你一部分钱作为奖励。我呢,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有想法的人,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
南燕新闻社:环能学院建院两年了,你认为它最显著的成果是什么?
耿旭:我们的师资力量有所发展,并且招收学生的人数增加了,发表的论文也多了,但这些可以用数字衡量的成就都不是我头脑中最大的成果,我认为我们最大的成果是形成一种共识,对学院形成了一种认同感,这是最难得的。环能建院才两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院,但是在短短两年中,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就形成了一个上下一心的共同体,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          

                                        “我不认为有困难这么一个词”

南燕新闻社:你认为自己是个好的管理者吗?
耿旭:我不认同你这个管理者的定位,我从来不认为我与学院老师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服从的这么一个定位,我不愿意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怎么说呢,我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我只是个年长的,比他们稍有阅历的朋友而已,我非常愿意倾听他们,也非常希望他们能和我沟通。有的老师会把自己的苦恼告诉我,也有学生发短信询问我的身体状况,约我吃饭,在这种时候,我觉得自己蛮幸福的。
南燕新闻社:在环能建院以来,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耿旭:我不认为有困难这么一个词,困难的出现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它的办法,而不是你遇到了一个不可扭转的局面。我认为只要努力地去沟通和协调,是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的。
南燕新闻社:你对环能的未来有什么期望?
耿旭:我希望北大环能学院能够培养起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老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我们的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修为,在专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对未来社会进步能做贡献,如此,我就心满意足了。                                  
(文:梁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