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肖荫果:十年他乡,一寸丹心

2017-11-06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启蒙到研究生,我们的每个学习阶段都离不开老师们在身后指引。教师们的担当,正所谓“三尺讲台三寸笔,十年树木十载功”。古有仲尼门下三千桃李,今有南国燕园新进多位青年教师。他们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又将在南燕书写怎样的新篇章呢?且听,在南燕,我师说——
 
     面孔: 肖荫果,男,出生于1978年11月9日。2000年和2003年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2007年5月起在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下属的固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2009年5月以研究员身份加入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下属的于利希中子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获得于利希研究中心优秀研究工作奖,之后于2015年1月获得永久职位,成为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的终身研究员。2017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为北大新材料学院的副教授。 
兴趣为师,探奥索隐
    1996年,在千禧之年即将到来的年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成为热门的发展方向,也正是这一年,肖荫果考上大学,并与材料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多年的学习生涯里,在一次次反复实验中,肖荫果对材料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学习是有层次的,在层次渐进的探索中能收获无穷的乐趣。例如不同的材料往往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宏观层次很难理解,但深入到微观尺度就可以对材料表现出的特性有更清晰更透彻的认知。他袒言,实验过程可能会枯燥,因为在探索新材料过程中要不断设计合成材料,表征材料性能,经常会遇到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需要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长期反复探索。但一旦发现了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或者发现了材料的机理的时候,就能获得无上的成就感。
    2006年,肖荫果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2007年5月远赴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从事中子科学研究。他对自己引以为豪的研究领域津津乐道:“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探索新型功能材料并通过中子散射方法研究新型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每一种材料具有特定性质的原因与其特定的原子排列方式密切相关,由于中子具有电中性、灵敏性和磁性等特点,因此中子散射方法在研究材料微观结构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其它方法不具备的优势,中子散射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原子在哪里以及原子在那里做什么”。
 
   德国往昔,情深义重
   从2007年到2017年,肖荫果在德国生活了十年,两个孩子也在德国相继出生。因此,德国对于肖荫果来说,有着深厚的情感,就像是第二故乡一般。“当时刚到德国,刚下飞机,在转火车的时候,就四处张望了一下马上就有德国人来问我需要帮助吗。我当时还不太会用机器买票,他还手把手教我买票” 他回忆到。
    除了德国人的友善,在日常相处中,他也同样体会了德国人严谨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比如德国的硕士生、博士生做实验记录会比当时他自己在国内时严谨很多,不管成功失败所有的实验细节都会详实记录在册。在实验室管理中,除了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之外,每一台科研仪器的运行状态和维护细节也都会进行极尽详细的记录,因此一旦需要核查的话很快就会找到记录并发现问题,这让他也形成了严谨记录的习惯。
    在生活上,肖荫果结识了很多德国朋友,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他现在很喜欢喝咖啡,也会和普通德国人一样不午睡等等。
离别之际,教授送给他一本德国百科全书并在扉页留言写道:“祝你回到中国一切顺利,常回第二故乡德国看看”,包含真切与诚恳,而回头看看这个充满温情的国家时,他的心情也一度复杂,有怀念,也有不舍。
    拳拳游子心,月是故乡明
    肖荫果说:“德国哪哪都好,但是不是自己的祖国”。
    初到异乡,任何的不同都是新鲜感,曾经硕士导师和肖荫果说在国外留学时听到《我的中国心》的时候会流泪时,他也不以为然过。然而当他习惯国外生活后,却发现一颗心却无处安放。归属感在何方?还在遥远的中国土地上。每一天更关注的还是中国的事,祖国发生的一点一滴他都跟着跌宕起伏,尤其远隔千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国庆阅兵典礼时,他都能看到热泪盈眶。
回国的时候,他说,如果他是诗人,一定能做出满满家国情怀的诗来。
    当然他的想法也有人不理解,毕竟下决心是需要放弃国外的永久职位与良好的生活医疗教育环境的。但他认为,各人想法不同,国外的生活有其双面性,同样国内也是。他说,“国外的确很好,但不是中国,德国离中国太远了。从趋势和前景角度看,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各种体系都会不断完善达到高水平。”
    这同样也是他回国的重要原因——将自身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到祖国建设上来。中子散射是研究新材料的强有力工具,但是中子散射的发展依赖于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西方国家相比,咱们国家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是我国通过大规模的投入正在广东省东莞市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由于投入巨大,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英国和日本拥有脉冲式散裂源,我国的散裂源建成之后将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散裂中子源科学平台。
    最新的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在2017年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这对于我国中子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而这一天也正是肖荫果回国入职北大深研院的第一天。“依托中子散裂源的后续中子谱仪的建设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正是我可以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的地方。作为一名从事中子科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除了激动以外还特别有一种生逢其时的感觉。”他强调,这个装置就像贵州的“中国天眼”一样,是大国重器,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大大提升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深圳扬帆,南燕起航
   尽管北大深研院成立时间尚短,但肖荫果很看好它的发展,他相信应用和基础研究并重的深研院和国家大型科研平台结合开展协同创新可以解决重大的实用科技问题。而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是一所具有北大传统、深圳活力的新兴院系,在新材料学院院长潘锋教授的主持下已经负责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由于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就坐落在东莞,北大可以近水楼台参与中子谱仪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于是,肖荫果加入了北大,加入了南燕,将这里作为新征程的起点。
   而与国外相比,他发现实验室平台建设已经日趋成熟,10年前国内外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差距明显,而如今从实验条件上已经相差无几。除此之外,国内的科学研究更具活力,尤其是在深圳,大家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都比国外高很多。对于未来,肖荫果也早有了规划。一方面参与中子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国效力;另一方面扎根南燕,发挥专业所长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更多成果,与北大共同进步。在培养新材料领域的人才上,他也充满了对学生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在学习阶段拓展知识面,活跃思想,并且在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探索。他希望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开阔视野。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切都已经按部就班:肖荫果已经开始为学生上课并且指导两个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妻子在深圳也开始了新的工作,孩子们在告别了德国幼儿园的朋友之后也开始在深圳的幼儿园交到新朋友。大家都已经忙碌起来了,在这片叫做故乡的土地上,在这座满怀希望与活力的城市里,拥抱新的生活。
 
快问快答:
1. 您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非常满意。
2. 您觉得您是工作狂吗?
不算工作狂吧,还是会协调工作与生活。
3. 您工作之外喜欢做什么?
踢足球,从大学就喜欢,去了德国踢的更多了。
4. 最喜欢的一本书?
《平凡的世界》
5.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6. 您在深圳吃的习惯吗?
食堂还是挺好的,但是广东的食物还得再适应适应。
7. 您的家乡在哪里?
我老家是湖北的,但从小在天津长大。
 
(文/叶映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