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李荻:双面人生——人生的“南北”

2017-11-06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启蒙到研究生,我们的每个学习阶段都离不开老师们在身后指引。教师们的担当,正所谓“三尺讲台三寸笔,十年树木十载功”。古有仲尼门下三千桃李,今有南国燕园新进多位青年教师。他们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又将在南燕书写怎样的新篇章呢?且听,在南燕,我师说——
 

    面孔:李荻,教育经历——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罗斯商学院金融系学习,获工商管理(金融专业)博士,201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

 
    对李荻老师的采访中,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书生气”,对学术的热忱,对教学的热情,待人接物的平和,都是对“书生气”最好的诠释。但是这种“书生气”之中又带有几分“北大人”的气质——责任、担当,融合南国的创新、包容与开放,这恰是一个南国燕园人的真实写照。 
    从1998年北上,到2017年南下;从北京燕园离开,回归南国燕园;从未名湖畔,到镜湖之边;从博雅塔下,到五四塔前;这种人生的“南北”,正是对他生活的最佳诠释。
众里寻她千百度
    与深圳研究生院和汇丰商学院的结缘并非偶然。早年在北京大学的求学时,李荻老师就结识了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老师。海闻院长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及海闻院长对于教育和学术的激情深深吸引了他。李荻老师曾多次前往汇丰商学院交流,汇丰商学院国际化的氛围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海外留学和任教的经历,能够让他更快的融入其中汇丰商学院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加之地处深圳这样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代表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创新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在这里,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金融行业的发展,从而以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去开展金融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美国趋于成熟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很希望能够亲身参与到中国的高速发展时期,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此外,身为一名“资深”北大人,让他深感应该为北京大学未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便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作为自己在国内职业生涯的开端。
 
   恰同学少年
 
    和南国燕园的初相逢便让李荻老师感受到了南国燕园独特的气质。李荻老师的本科和硕士阶段均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本部相比,李老师认为本部就像是一位成熟的“老大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而南国燕园就像是一位正处“青春期”的少年,在继承了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外,少了几分“传统”的桎梏,多了几分“创新”的朝气,更加利于教育的改革和各类研究的推进。“恰同学少年”的南国燕园在南国大地上“挥斥方遒”,传统之中融合了新的视野和方向,李荻老师也希望能够在这里“激扬文字”,在南国燕园书写自己的人生。
 
    李荻老师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在众多选择之中,李老师选择了一条艰辛的出国求学之路。他说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做”,而另外一种人更加喜欢“想”,而自己恰好是第二类人,心无旁骛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那满足感。再加上自己是一个稍有“书生气”的人,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模式,希望能够自己掌控工作时间和节奏,而大学校园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工作环境。此外,和年轻的同学们相处,使自己如同一位永远“自在如风的少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方式。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精准规划,促使了他前往美国继续自己的博士生涯。
 
    初到美国,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和中国截然不同的处事和生活方式,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都让他无所适从。经历了许多磕磕绊绊,生活和学习才慢慢步入正轨。李老师说,美国是一个比较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这和中国的“群体性”社会完全不一样,其实相对而言,美国的生活会更加单纯和轻松,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沉浸在学术中。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尤其对于北大的学生而言,考试并非最大的挑战,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才是最困难的事情,这也深刻的反映了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别。李老师用“打靶”来形容这种差异。中国学生更加擅长向一个给定的“靶子”射箭,而博士学习则首先需要自己寻找“靶子”。如果仅仅通过阅读文献,获得的往往是“二手”信息,抑或已经的研究非常成熟的课题。由于对美国经济金融环境的陌生和无法完全融入的美国文化,如果从实际经济运行中寻觅方向,又会毫无头绪,无从下手。就像是“一叶孤舟”漂在汪洋大海中,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地。因此,如何寻找一个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成了李老师在美国遇到的最大挑战。李老师在多次的跌跌撞撞中,不断和业内人士的交流沟通,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和在北京大学积累的坚实的经济学根基,让他终于在众多领域中找到了一个意义深远又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
 
     谈到在美国求学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老师,李老师的眼中显现出了一份敬仰之情。他说美国学者们的职业生涯往往都很长,也会有很多个性十足的老师在多次退休之后,一次又一次重返学术界。他曾经遇见一位老师,在享受了一段短暂的退休生活之后,因为一次聚会上,远离学术界的他被同行怀疑已经去世,于是他又重新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优异的成果。他很敬佩这样的学者,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把研究视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投入并享受其中,他也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对待学术如生活的学者。
     读博士期间,李老师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时,李老师也会像常人那样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沟通,聊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他说有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对学术有太大帮助,但是仅仅听见声音,就会感受到一种心安和踏实。有的时候,也会暂时放下手边的一切,躺在床上放空自己,一小段“无所事事”的时光,有的时候会激发更多的灵感,也能更有精力投入生活和挑战之中。当与李老师谈到第一次论文发表的经历时,李老师的眼中立刻闪现出一种自豪和快乐。当得知自己的论文被接受时,那种快乐溢于言表。就像是“十月怀胎”一样,在漫长的修改和等待之后,终于有一个成果可以被接受和认可,之前经历的那些痛苦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继续,给未来的自己
    李老师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了一段时间。谈起在美国任教的经历时,他说美国的学生会更加注重感官上的感受,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的目光。而中国学生由于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会更加主动的学习,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会更加注重课程的内容,也更加“尊师重道”。他很看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身上汲取一些养分,这也是他选择回国任教的重要原因。但是,李老师也坦言,美国的学生们会更加积极的在课堂上提问、互动,课下往往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中国学生往往是以“听课”为主,而在课下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自己学习,所以他希望中国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课堂,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主要学习途径,他也会考虑一些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感和参与感。李老师也说,现在的学生和他求学时代相比,显得更加自信和从容,获取资源的渠道也更多更丰富,他也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和学生们实现沟通和交流。
    李荻老师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和公司金融方向,这个方向也是目前国际上金融学的主流研究领域。但是同时,他也会开始更多的涉及一些中国问题,希望通过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研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所借鉴。李老师也坦言,目前在国际上,中国的金融问题并不是研究的主流,研究成果也不会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和关注。但是其实中国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必定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他希望在未来的经济学研究中,可以找到一条被世界接受的“中国模式”,让更多的人主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再是边缘学科。
     对于未来希望进入金融行业工作的同学,他希望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可以更加“脚踏实地”,能够克服“想的多,做得少”的缺点,不要太好高骛远。要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份子,做好自己的应该完成的工作,在对公司和工作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去考虑更多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为自己的雄心壮志集聚能量、积累资源,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标靠近。而对于未来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他希望这些同学不要拘泥于论文中,有机会的话,要更多的和企业接触,去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到底是如何运转的,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更加切合实际的研究方向。
    
快问快答:
1、您是如何了解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
   答:通过和这边的老师接触
2、平常会有什么爱好?
   答:喜欢看书,尤其是一些有科幻色彩的书籍
3、会觉得研究很枯燥吗?
   答:不会。因为自己对研究很喜欢
4、最近有读什么书吗?
   答:达芬奇密码
5、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答:游泳
6、就目前的工作,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有没有压力?大不大?
   答:是有一些压力,尤其是房价很贵
7、您每天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多还是家庭上的时间多?
   答:目前是主要投入到工作中
8、刚进入北大可能压力会比较大,您有周末双休吗?
   答:周末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做研究,但是也会休息,劳逸结合。
9、平时会关注微博等社交媒体吗?
   答:平时主要使用微信更多
10、对于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有什么祝福?
   答:希望北大能够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学府。
 
(文/肖有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