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十五周年院庆·发展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陶铸新材 发明新理 引领文化 服务社会

2016-12-07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

当大沙河蜿蜒穿行于深圳西丽大学城,浮云掠过塘朗山顶,热烈的阳光铺满了五四塔与“大鹏”,镜湖流动着金色的波光粼粼,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又迎来新的一天。这个别名“南国燕园”的地方,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光阴。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为百年北大探索高教改革的先行军与试验田。十五年砥砺前行,十五年春华秋实。如今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融合了百年北大的传统精神与鹏城深圳的创新激情,已成为一所独具魅力、国际化的校区。2016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约共建北大深圳校区,成为北大深研院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节点。值此十五周年院庆与北大深圳校区筹建的重大历史时期,南燕新闻社通过为期2个月的采访,访谈了深研院8个学院的16位老师、14名在校学生代表(包括6名留学生和交换生)、11名优秀校友代表,以及行政教辅人员、科研人员等近60人,形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十五周年发展记”系列报道,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详实的数据、资料展示八个学院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及未来展望,献礼南国燕园十五周年。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百年北大落脚于创新之城深圳时,传统的人文社科也延续下来在这里生根发芽。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下简称“人文学院”)秉承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传统理想和社会目标,在南国传承和弘扬着北大的人文精神。

  在深研院建院15周年之际,人文学院也走过了它成立以来的第十个年头。2006年北大在深圳研究生院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建立起育养北大精神和深圳精神的平台。它也是“南国北大”背后的源头活水,秉承着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承,扎根于深圳“开拓、务实、高效”的风格气质,积极面对国际化、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敏锐的思想、开阔的眼界、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探索新大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形成“北大传统、深圳气质、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办学原则,在南国海滨开辟出一个人文社科新空间。

  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对人文学院的定位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北大人文社科在南方的一个支点和平台。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与深圳市对接的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政策研究、文化艺术等,我们的学生都大量参加到其中。所以无论是从使命来说,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起着一个桥梁和支点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之历史发展

  2001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立,成为北京大学在南方的教育改革前沿阵地与试验田。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社科专业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从百年底蕴的燕园来到拓荒创新的南燕。根据建院时的“延伸办学”原则,2002年共建了与本部相关的5个学院,其中包括“文法学院”,涵盖法硕、社会学和新闻传播专业。2006年,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创办,“文法学院”演变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法学院”两个学院。

  人文学院是一个在体制上、学科组合上和管理方式上全新探索发展的学院,学院最初有社会学、传播学和心理学三个全日制专业,分别依托于北大本部的社会学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心理学系三个院系,同时也与行政管理学院有工作关系。

  社会学是北京大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首任校长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被视为中国引进社会学的拓荒之作。上世纪30年代“社会学中国化”运动、抗战时代“魁阁”的社会学研究等,成为中国知识界“文化自觉”的历史象征。1979年社会学重建,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和人文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学重建20多年来,完成了国家多项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的研究,也培养了很多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各行各业均有良好表现。2004年社会学于深圳扎根立足,作为人文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托北大本部优良师资,结合深圳的创新活力,更显出蓬勃发展之势。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办之初,没有一个单独的人文社科学院,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校园建构来说,人文社科却十分必要。”于长江这样说道。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学专业让他们受益匪浅。2008届社会学毕业生校友隋文秀表示:“社会学是使人认识大群体、小群体,认识人与人的交往,以及认识环境的一门学科,学习社会学对我的有着巨大的影响,社会学视角使我能够更好地处理很多问题,它形成了我对现实生活更独特的看法。”

  时至今日,社会学成果丰硕,学子满天下,在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政策研究、文化信息产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工商实业、教育科研单位中——均有卓越之成就。

  2015年,财经新闻专业调整并入汇丰商学院,但其前身——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院发展壮大的,可以说人文学院是孕育财经新闻专业的摇篮。财经新闻专业利用北大现有的新闻传播、财经金融等学科基础条件,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并在实践中介入财经信息数据处理、咨询等实务。财经新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能深入理解财经形势、服务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财经新闻工作者。目前该专业是国家急需的前沿学科,尤其深圳毗邻全球经济中心之一的香港,对于具有财经、传播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尤为渴求。

  财经新闻专业学术带头人徐泓教授说:“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五百多名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功底深厚,他们成为了北大本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重要补充力量,同时也在相关专业领域有着很好的发展和成就。在教学实践上,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们为主,做出“丽水路日志”和“数据火锅”微信公众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的成立“北大财经新闻学习小组”,以面向整个社会开放的汇丰商学院415教室为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深圳地区有时还有香港的听课的一个大本营。这里面有学生也有不少媒体人,电视台、互联网、报纸、外校学生、企业界等等。建立起了校园和社会媒体的联系。”

  徐泓强调:“人文学院真正做到了跨学科交叉教学。财经新闻专业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结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的水平和能力,而且他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合格的研究生。人文精神是北大的传统和根基,我们负责教授学生知识和传承精神,我们希望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创造未来。”

  北京大学是中国心理学的发源地,于1900年即开设心理学课程,191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蔡元培先生早年曾受到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的教诲,于心理学的引进有筚路蓝缕之功。在遭逢劫难之后北大于1977年率先恢复了心理学,并于1978年广纳英才,招收学生。应用心理学成立于1995年,时间虽短,功绩却着实非凡。所培养的学生都受到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训练,掌握广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解决相关问题,在临床咨询、心理治疗、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心理学专业所蕴含的对人的关注正是人文学院之人文精神的体现,它与社会学、传播学相互滋养,相互促进,从而促进了学生们的成长和人文学院的发展。

玉壶存冰心之理念践行

  人文学院教学式非传统式教学。于长江和徐泓都强调了人文学院交叉学科教学的突出特点,于长江说:“人文从一开始就跨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并且并非某一领域的专业内跨越交叉,而是不同专业的交叉。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这三个专业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学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科学,而新闻传播拿的是文学学位,但在理论上二者是共享的。在本部,心理学是理科,但它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而且深研院教授的主要是应用心理学。这三个专业,都是和人有直接密切关系的,是互为支撑地跨学科发展的。其他学院多对口某领域发展,而人文学院则更多的是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人文与城市规划、环境改造等都有合作,表面技术,内在社会。在区域规划、社会运动、文化现象、亚文化群体等方面都有卷入,是其他专业所难以达到的。”

  人文学院具有活力,学生积极活跃,具有艺术性。对校园文化有着重大的贡献,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人文学生活跃的身影。并且人文的老师和学生们广泛参与到深圳的各种事务之中,从媒体到社会组织,再到政府机构,深度卷入社会内部,调查社会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将中国文化中的海洋文明与北大精神链接起来。

  人文教学独特之处还在于,学生们的教学不只是在教室,更是在深圳这座城市,与社会现实一体,城市是最大的实验室供学生探索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课内课外的区分。人文社科是综合的,随时随地都在学习。生活本身就人文社科化,“人文学院的办学目标不在于培养具体职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在办学和未来培养人才上,都立足于人。实践、办学、创业以及与深圳市的合作与交往,都在于人。人文不在于培训学生某一项能力,而在于培养学生吸收北大和深圳的精神,吸收前沿文化。人文在探索中反思,并在反思中继续求索。”于长江这样阐释人文的教育理念。

  秉承着“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培养目标。人文学院从建院起,共培养了一千一百多名毕业生。在校期间,他们是北大深圳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思维敏捷,视角独特,既有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充满活泼向上的生活意识——是深圳校区激情活力的代表。毕业之后,他们活跃在民意测验、政策研究、市场调查、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影视传媒、广告、精神健康、教育培训、行政管理、实证发展、文秘、企业文化等诸多领域。

  科研方面,人文学院以新颖独创的理念,以“人”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集文理科于一体的学科平台,形成了多学科互补优势,依托北大力量,以南中国和港澳台等地区为实习场,研究探索城市化、区域发展、都市文化、新媒体、舆情、人口、移民、社区、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社会建设和管理等,针对各种社会现象、热点话题、政策法规、发展战略、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时尚娱乐等各领域展开实地调研。

  在教学方面,学院强调面向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实行现场教学和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地调研项目,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判断、决策、创新、操作和协调能力。同时利用模块式教学特点,密切师生联系,加强课外交流,鼓励教学相长。

  十多年来,人文学院在学术交流和学术推广上不断努力,已经形成了“交叉学科高端对话”、“人文沙龙”、“文史哲讲堂”三个具有品牌效果的学术活动。它们特色鲜明,而且互为补充。

  “交叉学科高端对话”构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并为社会各界杰出人士汇聚一堂,交流对话,共叙人文关怀开辟了一方宝地。这场对话无论是从话题还是参与者的背景,无不体现着于长江所提到的“交叉”。在这里,网络舆论领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基督教牧师共坐一堂,畅谈道德与法律面临的交互困境;主任医师、物理学博士与佛教法师从理论到案例,探讨大千世界与现实社会中的“生命与人生”。

  “文史哲讲堂”为学生们接触学科前沿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展示他们的学术风采,不仅如此,人文学院还请别有专长的人士分享他们非学术方面的知识,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发展。

  “人文沙龙”自2007年10月发起第一期,至今已近90期,话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直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同时秉持学术传统,坚守人文关怀。在这里,既有对“爱与暴力”探讨,也有对“人性善还是恶”的追问。人文沙龙成为北大精神在南燕的积极传承者之一,也是人文精神的坚守者与传播者之一,在建设自身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整个深圳大学城乃至全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

  人文学院行政老师潘乐文见证了人文沙龙的影响力:“人文沙龙系列活动日渐成熟,每次活动都能吸引学院内外乃至清华、哈工大的听众前来倾听、参与和交流互动,其宣传效果好,活动形式灵活有趣,既能让听众在沙龙活动中收获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又彰显了人文学院浓郁的人文情怀。学生们自己组织,自己成长,在一次次与同学们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得到完善,理性得到发扬,灵性得到启示,生命得到成长。”

  除此之外,由于位处深圳,人文学院一直致力于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服务,与珠三角地区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宗教界媒体和政府机构保持广泛联系。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未来

  人文学院至今建院十年,于长江认为它的发展尚浅,尚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学院秉持着开阔的视野和眼光,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努力不断反思和优化,充分发挥东南沿海天时地利的优势,树立起“南国北大”“海洋北大”的新概念。在深圳多年,于长江最深切地体会到了深圳特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珠三角地区是排头兵,深圳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发展最前沿的地方,引领着各种趋势,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发展的源头和后续,当前的发展值得人文社会科学去研究,从而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的前沿。深圳的开拓、务实、高效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容易做事,能够自发起社会组织来相互支持。

  “今后,人文学院将根据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需要,探索新办学模式,开辟更多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方向,为北大人文社科学科开辟一片新天地;也为珠三角和南国的社会文化发展,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更具人文精神、世界情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2016年8月29日北大与深圳签约建立北大分校。北大深圳校区将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全新视角,将北大深厚的科学人文积淀与深圳创新文化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未来的北大深圳校区将建立文理学院,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形成“小而精”的人文社科学术机构,人文学院师生相信,路在脚下,殊途同归。国际化校区的洪流中,人文学子孜孜以求,将谨记并时刻践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文/周婉清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采访小组/周婉清、安晴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