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十五周年院庆·发展记】新材料学院:新材料•新起点•新征程

2016-12-07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
当大沙河蜿蜒穿行于深圳西丽大学城,浮云掠过塘朗山顶,热烈的阳光铺满了五四塔与“大鹏”,镜湖流动着金色的波光粼粼,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又迎来新的一天。这个别名“南国燕园”的地方,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光阴。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为百年北大探索高教改革的先行军与试验田。十五年砥砺前行,十五年春华秋实。如今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融合了百年北大的传统精神与鹏城深圳的创新激情,已成为一所独具魅力、国际化的校区。2016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约共建北大深圳校区,成为北大深研院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节点。值此十五周年院庆与北大深圳校区筹建的重大历史时期,南燕新闻社通过为期2个月的采访,访谈了深研院8个学院的16位老师、14名在校学生代表(包括6名留学生和交换生)、11名优秀校友代表,以及行政教辅人员、科研人员等近60人,形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十五周年发展记”系列报道,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详实的数据、资料展示八个学院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及未来展望,献礼南国燕园十五周年。
 
新材料
  创建于2013年的新材料学院作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最年轻的学院,铭刻了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传统学风,彰显了深圳创新、创业的城市文化气息。 
  它一诞生就瞄准了创建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个目标,秉承“北大传统,深圳活力”的办学理念,践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办学方针,响应“能源新材,绿色未来”的口号,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复合型新型人才,通过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基础研究、应用领域的产业技术开发、及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复合型新型人才。学院采用哈佛工学院的学生培养模式,注重从基础到应用的研究,专注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的培养。学院与美国阿贡和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哈佛和斯坦福等国际知名实验室合作,开展联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它的身后是一群年轻的杰出学者在背后支撑,他们有来自北大、清华、哈佛等国际知名学府及全球500强企业的全职教员11人,双基地(本部与深圳研究生院)教员7人,兼职(外聘)教员12人。他们其中不乏有中组部特聘专家、北大“百人计划”的优秀人才。 
  学院下分设二级学科“力学(先进材料与力学)”,自2013年开始招生,目前共有硕士在校生93人、博士在校生25人。致力于新材料“基因组”与清洁能源体系的研发,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的采集(热电、太阳能电池)、存储(储能和动力电池)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新型有机光电显示、照明)及通过高通量的材料计算、合成与检测等新材料“基因组 ”技术开展关键材料等研究,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学院共计培养了硕士生104人、博士25人。其中毕业生11人,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网易游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普联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通用公司等知名企业。
 
新起点
  站在新起点,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保证,也是发展新型产业的先导。新材料产业发展不仅是我国七大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还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的重点领域,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
  新材料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长期致力于开展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应用为目标的协同创新,致力于新材料“基因组”与清洁能源体系的研发,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的采集(热电、太阳能电池)、存储(储能和动力电池)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新型有机光电显示、照明)及通过高通量的材料计算、合成与检测等新材料“基因组”技术开展关键材料等研究,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牵头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首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基于材料基因组技术的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重点专项。
  新材料学院的发展得到了来自国家、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依托国家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重大专项2012年度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第四批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光伏器件与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创新团队”、深圳市“光伏器件与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 孔雀团队及“有机光电材料器件及柔性显示”孔雀团队、深圳新能源材料人工设计重点实验室、深圳太阳能薄膜材料工程实验室。以产业化为科研发展目标,从产业革命的技术瓶颈和科研需求出发,探索新型产学研模式,力争发展成为新能源关键材料基础研究到应用协同创新的枢纽和支撑平台。
  学院当前共有动力和储能电池与材料研究实验室、太阳能电池与材料实验室、新材料"基因组"实验室、有机光电材料及器件实验室、新型真空镀膜工艺与装备实验室、原子层沉积技术实验室、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器件实验室7个科研实验室和1个新材料测评中心公共测评中心。
  筹建于2014年新材料测试中心,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公共平台,同时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实验基地。测试中心设备配套齐全,目前拥有进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十几台, 总价值约数千万人民币,并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拥有精通仪器的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测试中心面向社会开放,积极为地方的科研、经济建设服务。
  由新材料学院牵头组建国家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依托深圳市业已形成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战略性新兴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集群,利用自身在“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及“新材料基因组体系”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形成的特色优势,联合该领域十多所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如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等的知名实验室和知名学者共同组建的国际化的协同研发创新平台。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 “汇聚全球智慧,结合本地产业,为我国动力电池与关键材料的原始创新和产业突破提供一个交叉学科协同研发的平台,为国家、广东及深圳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建设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为这一代动力电池与关键材料的改良,及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原创突破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能够在该领域与世界同步发展,并逐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立标准与评测服务:建立国际化的动力电池及材料的标准计量与检测中心,为该领域的技术与产品的改良与升级提供相关服务;开展科技转化与产业升级:建立国际化的科技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协作平台,促进科技原创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国家及地方的该领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
 
新征程
  新材料学院,站在新的起点,正如院长潘锋教授在2016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发言所说:“真知,从寻找原点开始;灵感,从奋斗过程产生。”新材料学院开启新的征程。它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的科技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协作平台,促进科技原创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国家及地方的该领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积极服务于深圳乃至广东、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由它组织深圳动力电池沃特玛、德方纳米、赢合科技等相关七家企业建立产业链协同研发群体,成功申报三部委(财政、工信、科技)联合“2012年度国家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获国家奖励资金1.5亿元(项目总投资7.8亿元人民币),并作为技术主导,推动该项目顺利完成国家验收,使一家产值刚超亿元的企业,短时间内步入百亿企业的行列。学院与京东方、TCL、欣旺达、 华星光电 、乐普泰等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对提升深圳市乃至华南地区新材料、新能源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水平,推动区域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自2013年建院以来,开展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应用为目标的协同创新,陆续组建了国家级联合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新材料学院在本专业知名国际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80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高达8。其中代表期刊有: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LETTER、Nanoscale、Chemical Science、nano energy、Chemistry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Comm、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等。在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上,新材料学院院长潘锋教授荣登“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物理类)”榜单,他的2D电池材料研究被“新材料在线”等媒体网站评为“2015年度二次电池领域20大重磅事件”。
  正是在他不断努力的身后,有一帮年轻有为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践行着,就像新材料最年轻的博导王新炜教授接受采访强调的那样,新材料学院的学生的培养看重的是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培育,学生们应该去探索一些导师不懂的东西,做研究不同于技术的训练,技术训练是把一个事情做熟,而做研究是要做一个前人没有做的东西,研究一定要对全人类而言是有意义的,这个正是我们要做的。
  正如特聘研究员郑家新老师对人才的要求一样:“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除了搬好砖之外还要有很好的人文素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就比如博士,既要专——对某个或某几个领域有专长、有专攻,又要博——各方面都要有涉猎,才能成为真正的‘博士’。”
  在治学方面“仰望星空的想,脚踏实地的干”,要敢于去想大胆的去想,这样才会有创新,才会有颠覆性的发现。不要太拘谨,不要太迈不开步子。生活有很多的可能也有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只有敢想敢做,才会有突破。这也成为新材料学院的文化。正如胡适先生提出过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敢为人先与智慧严谨并存,力求全面发展。
  新材料学院正是有一批批这样敢于求真,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们为人师表,潜心研究,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才会有新材料学院发展的新未来。
  时间把曾经的辉煌留给过去,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新材料学院借着北京大学深圳校区的发展契机,必将努力前行,传承北大文化传统、发扬深圳创新活力,聚焦重大产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建设交叉学科和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清洁能源关键材料与器件,以承载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学院的发展目标,以国际一流的材料学院为努力方向,以材料基因组学为新的范式和特色优势、开展材料基因组科学与工程的高通量计算、合成与评测及“材料大数据”的研发和创新,加速新能源材料和有机光电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开展相关的学生培养和教育,为创建国际一流的材料学院书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文/姚大伟
新材料学院学院采访小组成员:曹珺然、姚大伟、綦郑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