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激励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经过经过院系初审和推荐、评审专家组选拔和审核、党政联席会批准,我院为四门课程授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精品课程”(简称“精品课程”)称号。南燕新闻社学生记者联系到了四门课程主讲老师,听老师们谈一谈对教学的不同看法。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并初步熟悉药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将介绍药物研发的基本过程,药物分子创制的主要思路和当代药物化学的前沿问题,比较注重通过实际药物的研发过程阐述本学科的规律。课程包括讲课、实习和讨论课;考评包括考勤、讨论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等。
主讲教师介绍:潘峥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肿瘤靶向药物化学、化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已获和在审国内外专利申请二十余项。他所设计合成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依鲁替尼,于2013、2014、2015年在美国和欧盟完成阶段性的临床研究,获得批准成为针对Btk激酶的世界首创(“first-in-class”)新药。
记者: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国,选择来北大深研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做全职教授,是什么吸引了您?
潘峥婴:北大深研院化生学院是个比较新的单位,学科发展理念在国内有较强的创新性,与我认知的本学科发展趋势比较吻合。我喜欢新的东西,新的地方,新的人。深圳是个“草根”文化的城市,人们背井离乡到这里来奋斗,希望闯出片新天地,我非常认同这种精神;其次,就国内几大主要城市而言,深圳的环境和空气质量挺不错的。
记者:药物化学这门课荣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精品课程”,听同学们反映,您的课讲得很好,您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带给学生什么?
潘峥婴:目前,我希望这门课程能够让同学们了解现代新药研究的基本思路,对临床前研究部分有基本了解,对主要靶标类型的新药有一定的认识。这些是初步的目标,随着课程的建设,我们将逐步深化传统药物化学的知识,更多地引入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的内容,力争在新药创制的主要知识点基本达到美国主流药企博士研究人员从业2-3年左右的水平。
记者:您这门课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潘峥婴:健康,我们人人都有,却也在不断“流失”,所以新药研究与我们息息相关。周边有人得病,无法医治,就是声声战鼓,我们需要有紧迫感。对于不断出现的新疾病,创新思维是必须的,新药研究就是与之相关众多学科科研的源泉和目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化研究,无论如何人为地分割它们,在新药研究中,它们是有机融合的一体;如果纠结于这些分类,对于创新药物研究而言,观念就可能已经过时了。
新药研究还是针对人的研究。如果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体系——这个假定大致是不错的——那么新药研究就有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如何将在早期简单模型中得到的知识推广到人。科学研究常用的是“reductionist approach”,也就是还原法,但是新药研究时经常发现有些事物“lost in translation”,常常在转化的中途就脱节了。所以药物化学考虑问题要有一定的“大局观”,在局部精雕细琢的同时,还要有全局层面的考虑。
记者:能为我们介绍下这门课的教学形式吗?
潘峥婴:我们的教学形式目前是讲课为主,包括课堂讨论,实践课,以及学生分组研究汇报的mini-seminar课;将来希望能够增加讨论、研讨课的课时,进一步加大、加深对新药创制成功实例的分析,让同学们能更多地自主归纳药物化学的实践经验。
记者:您提到,希望这门课不同于已有的两个同名国家精品课程,能具体谈一下吗?
潘峥婴:那两门国家精品课程是在两所国内著名的药学院开设的,主要教授对象是药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我们这门课的主要教授对象是研究生,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会继续进行与药物创制相关的科学研究——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我们这门课程更应该强调新药创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围绕新药研究的核心过程组织知识点,以不同的药物靶标类型讲述相应的药物研究,而不是以疾病分类。药物化学是新型化学药物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希望听过这门课的同学对于发现新药有着更深的认识,为他们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记者:您有海外的研究背景,您觉得国内外在研究教学上有什么异同,您在教研上有什么心得能分享?
潘峥婴:我经历的也比较有限,只能就我知道的课程来讲。知识点本身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数据、现象进行分析,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我经历的研究生阶段教育比较强调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自然会寻找、运用所需的知识。再者,教与学的互动是很重要的,这种互动在研究生阶段不仅有问答,更需要同学们自发的参与,要体会到老师的教学只是一种较好的入门方法,如何修行还是各人自己去发现和完善。
记者:化生学院有很多直博生,您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和希冀呢?
潘峥婴:博士研究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做研究,所以同学们应当特别注意培养自主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仅需要相当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更需要有对未知事物的敏锐捕捉,首先的一点,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对于致力于从事科研的同学,不能满足于用已有的科研套路解决课题,低年级的时候,做一做是训练的一部分,高年级要问自己,“what’s new?”,要不断问自己课题的创新点在哪里,是否真的在推动学科在你认可的方向上发展。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些年,好工作岗位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要努力争取,但也不要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同样,能做个发亮的螺丝钉也不容易。
采访整理\刘添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