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在深圳

在谈及《地理数学方法》这门课程的意义时,该课主讲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汤俊卿引用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早年间在学生中口耳相传的一句周一星教授的名言:“没有计量地理学的地理系,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地理系”来强调。

从未名湖到五四塔,从北国之秋到南国暖冬,细细算来,这是崔岁寒待在北大的第十三个年头。从理论力学到先进材料,从北京到深圳,从学生到教师,领域在变、空间在变、角色在变,但北大所赋予他的鲜艳底色和深圳所勾勒出的活力图景,始终充盈在崔岁寒的心中,过去如是,未来亦如是。

北大深研院建校21年来,培养了1万余名南燕学子,他们遍布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在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南燕学子成为南燕教师,在深研院科研教学岗位上扎根成长;虽然已毕业,但从未离开,从当时的硕士博士,到如今的副教授和教授。他们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更见证了深研院与他们的共同成长。

“坚持初心,踔厉奋发;廿载南燕,再启风华。”二十余载的砥砺深耕,北大深研院逐渐发展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前沿学科、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全军民教授桃李满园,春晖四方,在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化学生物学前沿领域研究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让我们跟随全教授的步伐,一同走进他的化学生物学实验室,走进他和学生的科研生活。

E栋204室一进门是余珂老师的办公室,简朴的书架上堆满各类书籍,会客桌上摆放着《曾国藩六戒》的书法作品,从办公桌上的两台计算机设备可以窥见到余珂老师的研究工作对计算机学科的涉猎;角落里摆放着儿童座椅和玩具,为气氛严肃的办公室增添了一些活泼,严谨的“科研之家”透露着一丝生活气息。推开内侧的门则是余珂老师的学生们日常学习研究的地方,余珂老师笑称觉得里屋的学生们才是老板,坐在门口的他反而像是学生。

北大深研院建校21年来,培养了1万余名南燕学子,他们遍布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在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南燕学子成为南燕教师,在深研院科研教学岗位上扎根成长;虽然已毕业,但从未离开,从当时的硕士博士,到如今的副教授和教授。他们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更见证了深研院与他们的共同成长。
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创建的拓扑数据分析与结构特征提取的AI方法助力材料智能设计
赵鹏军教授团队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发文揭示:地缘政治风险阻碍...
我院郑家新/许贤祺团队新进展:揭示Cu²⁺对钠离子层状正极材料空气稳定性的作用机...
李子刚/尹丰团队最新进展:分而后合的脂质体RiboTAC靶向降解RNA
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在《先进材料》报道锂电池高性能钴酸锂材料界面电化学重构研究进展
Nature系列连发!环境与能源学院周鹏团队光催化合成双氧水取得突破,为绿色化工注...
我院大气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我院赵鹏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北极航道将重塑全球海运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