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北大经济系77级校友专访】姜斯栋:南国燕园不是一般的牛

2012-12-17南燕新闻社

   12月15日,一个晴朗的午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迎来了返校聚会的77级经济系校友,姜斯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原为中国体改研究所基础研究部主任,有较为丰富的经济问题研究经验,现在是深圳科建集团董事兼总裁,并兼任广通联公司总经理。
   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和老同学聊天,还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气氛很是融洽。姜斯栋很瘦,高高的个子,带了一副看上去度数很高的眼镜,一身休闲装和一个斜跨的背包显示出他随和、亲切的个性。

                           (记者与姜斯栋老师合影)
   姜斯栋就在深圳工作,过来比较方便。他说他已经来过北大深研院三、四次了,但只有一次认真地参观了学校,其余几次都是有事情来这里,比较匆忙,所以都没能仔细看看。当问到他对深研院的感受如何时他笑说:“很牛,不是一般的牛!一方面硬件设施没的说,特别是还盖起了新的大楼(汇丰商学院新楼);另一方面,治学的思想很不错,聘请了外国老师,还吸收了国外的治学理念。”姜斯栋还提到:“北大深研院对内部,包括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都有独特的地方,这也挺不容易的。”他还坦言对北大深研院的仔细参观是上次来时的事,时间有点久,虽然当时印象很深刻,可是现在都记不大清了。他说在他们上学时,那些老教授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学者,那些老教授带着那一代的学生在学术上做出了许多成绩。
    当问及姜斯栋对这次校友返校,当年的老同学又能重新聚首有什么感受时,他一边笑着一边感叹:“年龄都大啦。”回忆起当年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情,他显得很开心。姜斯栋说他是77级的学生,77级正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因此班级里的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是刚毕业的应届生,而最大的都差不多工作十来年了,最小的同学和最大的同学年龄上差了12岁,虽然有这么大的年龄差距,但大家相处的都很融洽。“那一代的学生经历都比较丰富,都很有责任感”,他说道:“除了为自己学以外,好像还担负着国家责任”回忆往事时姜斯栋特别提到了那时学生自己办的《学友》杂志,他说“这是北大77级经济学系学生自己办的一个小杂志,是油印的,当时没有现在这种印刷技术,都是刻蜡版,包括当时发的传单,都是刻蜡版的。”看到记者有些疑惑,他还特意解释了什么是刻蜡版。他说:“油印机需要用蜡纸,蜡纸要用那种带钢尖的笔在上面刻字,刻完之后就会划掉蜡纸上的蜡,之后再用蘸了油墨的滚子滚,这样有蜡的部分是白的,刻字的部分就变成黑的了。”姜斯栋说当时的《学友》杂志从编写到印刷都是学生自己负责的,印好了之后给同学们看。
    姜斯栋还嘱咐说:“你们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学习生活,应该多多珍惜,多学些东西,为以后打下基础。” 
 
采访小花絮
                           (姜斯栋老师帮记者索要签名) 
  姜斯栋老师是个很热情的人,当记者请他在《青春南燕》散文集上留言时,他起初不肯,后来却出了一个主意:让返校的每位校友都在这个散文集上签名留念。还调侃道:“你就说是海闻副校长要求的,以为是任务呢,必须完成,他们就都签了。”就在记者为难时他却拿过书和笔,喊了走在前面的两位校友,让他们也来签名,还介绍说“这是他们学生办的一个新闻社,这本书就是学生们编的,让你们签名留念呢。”签完了这两个人,我们也走到了国际会议中心,这时一批刚刚参观完的校友也来到了国际会议中心门前,姜斯栋老师见到他们后,就拿着书和笔去找人签字,一边找一边对记者说:“你看,我给你管这事就行”。就这样,姜斯栋老师穿梭在各位校友之间,向他们要签名,并不时地聊上几句,欢乐多多。不久,另一批参观的校友也到了,他又从记者这里拿走了书和笔去找人签名,签到吴稼祥老师的时候他还对记者说:“这是吴稼祥老师,你让他来写寄语”,说着已经到了吴稼祥老师面前,他一面让吴稼祥老师签名,一面劝说他在书上留言,最终,吴稼祥老师在书上写下了“太阳在南方升起”的寄语。

                   (南燕新闻社记者与吴稼祥老师合影)
(文:沈家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