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做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物,是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化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杨震的梦想。
化学基因组学是运用化学手段来系统地研究特定生物学靶标、生物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林场”中应用的前沿学科,是从全新角度对生命科学的重要介入。
杨震教授带领的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科团队,在深圳这片充满创新的热土上,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同步进入这一新兴领域,从全新基因靶点的研究出发,通过药物化学与分子、细胞与活体动物水平的模型相结合,进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杨震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早年曾担任哈佛医学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化学基因组学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2001年杨震回国后便与邓宏魁教授一起筹建北京大学化学基因组学研究平台,由于化学基因组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集中各领域的优秀研究者从事研究,因此当时刚刚兴建的深圳研究生院引起了他们的关注。“特殊的土壤可以成长出特殊的植物”,杨震教授如是理解。平地起高楼,在深圳研究生院这片土地上,杨震院长与同事们构建了合成化学、计算化学、转化医学与生物技术等研究平台,世界知名药企辉瑞、罗氏先后与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和抗病毒新药研发。
作为院长的杨震教授在全球招聘高素质科研人才,而感召这些已经取得世界级研究成就回国创业的还是这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梦想,和为国家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人才的信念。截至目前,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引进全职教师近30名,在站博士后7人,博士生86人,硕士生83人。全职教师大多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毕业的中青年学者,一些教师在Science、Nature等知名期刊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这是一支优秀的、满怀激情、富有朝气的科研队伍,是共同的梦想让他们凝聚在一起。
杨震教授认为,中国教育在学生培养、知识面、思维方式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而一流导师对学生的成长十分关键,他说“我们国家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教育家。我们是北京大学,我们的学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除聘请具有国际一流背景的教师为学生教学外,杨震教授还在学科建设上努力突破,学院在校本部一年级研究生课程外,在深圳开设了代表化学生物前沿的新的选修课程,如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有机单元反应(Organic Elementary Reactions)、不对称催化(Asymmetric Catalysis)、有机催化(Organocatalysis)等。
近两年,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院在科研成果上取得了系列进展,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由杨震教授、李闯创副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刘连柱,龚建贤,石航等同学的研究论文《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Carbenol A》,《Total Synthesis of (±) Maoecrystal V》,和《Total Syntheses of Drimane-Type Sesquiterpenoids Enabled by a Godl-Catalyzed Tandem Reaction》分别发表在化学权威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其中前二篇文章分别被自然杂志《Nature》和自然化学杂志《Nature Chemistry》作为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重点文章进行推荐。
短短十年内,在杨震教授的带领下,学院下设的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成功完成从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到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再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跨越发展,成为一个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突出的新药研发实验平台。权威期刊《Nature》评价道:“北大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的成功在于采用最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及研究理念,进行新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正是因为模式的不同才吸引到了最优秀的专家团队。这是发展中国家在新兴学科领域拓展的一个典范”。2011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化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代表着真正的源头创新,既交叉,又高端,两者结合形成了新的竞争力。”卫生部副部长刘谦曾高度赞扬杨震教授及其团队:“新药研发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和研发团队,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汇聚了全方位、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研发能力达到世界一流。”
面对外界的褒奖与取得的成绩,杨震教授特别感激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大学及深圳研究生院等各方支持,正是因为群策群力及各方的关注与支持,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很快走上发展轨道。杨震教授谈到,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而奋斗?金钱、地位固然重要,但为理想而活着、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让人从内心感到快乐。为国家做事,为百姓做事,是作为一个党员应尽的本份。这就是一名战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