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在现实的海面下寻找到独特的着力视角,在观察的过程中讲好每一个故事,值得新闻人在写作过程中仔细思考。2021年11月3日晚,南燕新闻社荣幸邀请到《羊城晚报》记者沈婷婷,在C104教室举办南燕新闻业务培训讲座。沈婷婷记者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题讲授从业多年的写作经验。南燕新闻社指导老师王可佳出席,30余名师生来到现场聆听讲座。
沈婷婷记者开讲
讲座伊始,沈婷婷记者从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价值等方面简要介绍“什么是新闻”,并总结了“引、析、提、联、深、结”六字真诀,在新闻写作中要留心搜集资料,明确行文目的,理清写作思路。
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沈婷婷记者以国外媒体报道中的标题和《人民日报》2020年9月-10月获奖标题为案例,带大家分析好的标题究竟好在哪里,例如“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香港向北走”、中国云南建“大象食堂” 保护农田和村民、“云解塬上渴”、“两脚泥”跑出真信任等,并随即抽问同学,让大家阐述对这些标题的看法。傅同学认为“大象食堂”具有联想的空间,后面的题目则开门见山地说明了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张同学认为“云解塬上渴”虽然富有诗意,但缺少副标题,无法让读者第一时间明白这篇报道的中心,值得改进。
沈婷婷记者谈写作思路
谈到新闻写作的技巧,沈婷婷记者认为新闻人首先需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并以校园新闻为例,让同学们回想最近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从生活点滴中发现新闻。同学们回想最近一周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实验室趣闻、双十一活动、校园食堂等各类新闻主题。在写作实践中,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是同学们关注的重点,沈婷婷记者总结了三种方法,一是引用诗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在稿子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古诗词,可以使文章充满文采、大为生色;二是学会设问,通过问句刺激人的阅读感官,从阅读心理学角度讲,问句能引起人的注意、启动人的阅读与思考;三是增加背景,只有活动过程的文章稍显平淡,在文章中适当地加一点补充介绍,能使报道充满实感。
随后沈婷婷记者分享了微博平台的一则200字文字杂糅、逻辑不明的新闻报道,用反面教材让同学们梳理逻辑、复述新闻。面对这样一个挑战,同学们进入了认真思考的状态。听完大家的复述后,沈婷婷告诉同学们,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如果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可以花一点时间画出人物关系图,在行文之前写好大纲,确保整个新闻逻辑通顺、表达准确。
讲座现场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王同学对“如何提高写作速度、如何提高新闻敏感性?”感到困惑,对于这类提高专业技能的问题,沈婷婷记者认为,只有多读多看多思考,广涉猎长积累,用心沉淀才能引发质变。并以校园里的流浪猫举例,如果仅仅描述猫的存在,是无法构成新闻话题的。但如果将猫作为校园吉祥物,创建热点话题,深入挖掘对校园环境、学生爱心与责任心的思考,将会是一篇有价值的新闻。针对张同学提到的当今网络上假新闻、新闻反转现象,沈婷婷记者表示,主流媒体的每一条报道背后都有严谨的审核流程,每一个字都有团队人员为此负责。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信力是媒体立足的关键之一。此外,还有同学对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媒体如何坚持自身的优势进行提问,沈婷婷记者也耐心地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日常和职业情怀坚守。
现场提问与交流
讲座最后,王可佳老师对沈婷婷记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建立同学们对新闻的认知,学会报道新闻、写出好新闻;面对复杂多样的新媒体时代,勉励同学们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信息食谱,建立自己的新闻判断,不被信息裹挟。
合影留念
人物简介
沈婷婷,《羊城晚报》记者,荣获“赵超构新闻奖”、广东省文化产业与新媒体青年人才、广东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人,多次参加全国两会、广东省两会重大时政报道。
记者:南燕新闻社郭芷吟
摄影:南燕新闻社毛俊祺
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