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学习征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城规学院博士生党支部 龙嘉骞)

2020-12-21

责编:王可佳

作者信息:城规学院博士生党支部 龙嘉骞

研途茫茫,在“内卷化”风靡的今天,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骑车从北大南门出来,没多会儿就到了新华书店海淀分店。书店一层已经挂上了“热烈祝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海内外出版发行”的红色标语。书究竟写了什么?我能够学到什么?抱着好奇心,我拿起一本供读者免费翻阅的样书便在书店的玻璃窗前坐了下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本书就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对于一个渺小的尚在“治小我理学问”的高校学子来说,全书让我倍感兴奋与鼓舞的内容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关于“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的提问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如此直抒胸臆、简洁有力的回答,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一腔赤诚。《庄子》有言“非彼无我,非我无取”。心为物役就会迷失自我,心有杂念就会患得患失。当一个人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

前阵的自己,深感处处难。数据处理复杂,模型跑出的结果总是不理想,科研难;科研本就占掉了极大部分时间,但又还想在其他方面也锻炼自己,学工难;全是新面孔,社交难;扛重行李,换新宿舍,作为一个南方人在北京寒冷的冬天里熬过去就很痛苦,适应新环境难。但是,习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我之境深深感染了我。你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个自己能够为人民做多少事情?能够为社会贡献多大的价值?“为了人民而敢于受委屈”,这种想法一涌上来,就能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力量是无穷的。

最近,校园中的秋招在火热进行,时不时就能听到毕业年级的同学们讨论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谋划。与往年不同的是,疫情后,学校掀起了一片“考公热”、“选调热”。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北大学子,我们在选择“公务员”这个职业时,不能单单只是为了“求稳、求平安”。没有哪个职业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个职业是绝对安逸的。只有一开始就不断的磨砺自己,去追求“无我之境”,才能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最后获得一份”为党为民的心安”。但我也深知,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这是最难的,这也是我在未来需要不断去磨练去锻造的。

开放包容与大国自信

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过这样两句话:“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言语之间彰显着大格局、大视野,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一种大国自信。

作为个体,在为人方面,也应该有大格局,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人相处。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冥思苦想,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在日渐追求创新、高效的时代,科研团队就尤为重要。在指导我做科研期间,我的导师仝老师就安排了几位同学来共同参与村镇相关的科研课题。一开始,转专业过来的我就是一只小菜鸟。而我同团队的的师姐总是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带着我一起处理数据,一起调试模型,总是愿意与我分享她所知道的一切,包容我的种种小失误,同时鼓励我多多与外校团队交流。在师姐的帮助下,我收获很多,同时渐渐地也能为团队贡献出我的一份小力量。在这样开放包容的团队氛围之下,我们总能够率真直接地指出团队成员中的一些小错误,共同促进团队的进步。一个真正自信的个体,才能乐于分享,才会勇于暴露问题,而也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获得高效的科研成果。

忧患意识与斗争精神

2019年1月,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同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2020年本是庆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之年,本是庆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本是运动健儿们在东京为国争光之年。但是,新冠疫情的无情突袭打破了我们的美好愿景,给了党和人民一个巨大的考验。面对如此“黑天鹅”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斗争和一线战士与人民的巨大牺牲,目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发展也逐渐复苏。我国的抗疫成就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体现了我们党的忧患意识和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勇于奋斗的斗争精神。

对于我来说,在科研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具备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犹记得几个月前的自己,和导师确定好论文选题、技术路线、研究数据后,满心欢喜地觉得成功就在眼前,心想“等我把数据都匹配在各个斑块上,模型跑完了,出结果了,就大功告成了。”但是现实却把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模型结果中土地利用维度的指标结果都不太理想,难以解释。首先是斑块数量的选择出了问题,再其次是指标选择的计算方法受到了导师的质疑,紧接着模型的邻域半径的调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我一开始没有预想到失败的结果,因此在数据处理时并没有做好记录。这就导致很多工作需要重头再来。直到今天,这篇小小论文依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失望过,崩溃过,甚至望着卡到爆炸的GIS屏幕掉过眼泪。但是,我也渐渐明白,科研的魅力不是在最后将文章顺利投稿,或许就在于这个不断与问题作斗争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探索是绝对一帆风顺的。在一开始,我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忧患意识,做好数据处理记录。遇到问题了,不怕,一步步往回查,查到了,再去继续探索,一点一点,耐心地往前。

以上三方面只是现在的我在当前的状态下所能感受到的最有触动的东西。但此书,一定是时读时新的,它蕴含着宝贵且巨大的精神力量,信仰力量。我坚信不同年龄段的我,不同状态的我在捧起此书阅读时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期待着。

“咚咚”。有人在敲玻璃窗,我遂抬头一望。原来是一位中年大叔在外面隔着窗子看到了我在笔记本上写的读书笔记。他大概已经看了一会儿了。

“姑娘在看什么?”其实我是听不太清的,但他的手势和嘴型在示意我把书的封面给他看。我顺着大叔的意思,给他看了我手捧的这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大叔很是吃惊,点点头,夜色中冲我竖了一个大大的拇指。

嘿嘿,原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能得到一位路过的“人民”的认可的。瞬间,心中涌起一阵暖意,我感觉小小的我离“人民”更近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