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激励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经过经过院系初审和推荐、评审专家组选拔和审核、党政联席会批准,我院为四门课程授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精品课程”(简称“精品课程”)称号。南燕新闻社学生记者联系到了四门课程主讲老师,听老师们谈一谈对教学的不同看法。
课程介绍:废物资源化原理与技术课程主要讲述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内容涉及国内外固废管理现状、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及处理技术等多个方面,并重点介绍垃圾焚烧、堆肥、厌氧发酵、垃圾填埋等固废处理技术,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通过引入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处理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固废处理技术基本原理,了解各种常用固废处理技术设计指标及其相关环境问题,为后期实际固废处理工程设计打下基础。课程教学融合了课堂讨论、视频讲解、现场考察、学生汇报等多种方式,并从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开始与大学城图书馆合作,引入嵌入式学科服务,为课程提供相关的文献检索和资料,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主讲老师介绍:徐期勇,2005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环境工程博士,随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美国佛罗里达州注册环保环境工程师执业资格,是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担任美国IWCS环境咨询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曾为多个国家和地区设计过固废管理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废资源化管理、垃圾生化反应器设计、垃圾填埋气体的能源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以及建筑垃圾填埋场的除臭技术等。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记者:您的这门课荣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精品课程”,您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带给学生什么?
徐期勇:我个人感觉,国内在固体废物管理的科研、教学这一块比较弱。在很多高校,固废方向的课属于细枝末节的部分,学生本科的固废基础薄弱,所以,我的这门课在内容上涵盖了固体废物治理概况和系统的基础知识。我希望学生上完这门课后能清楚地知道固废处理有哪些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前沿是什么,了解国内、国际固废市场以及发展趋势,并希望这门课启发学生们思考固废领域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在课上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固废治理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而且这样讲课也比较有意思,学生们很感兴趣。
其实,我最担心的也是最怕的,就是几十年后,我的学生回忆起我的课,感觉是徐老师的这门课很容易过、很容易混,什么都没学到。所以,现在我对学生要求很严,有的学生跟我开玩笑说上这门课忙得累得“褪了层皮”,但我觉得,很多年过去后,学生回想起来,觉得在徐老师这边真的学到东西了,这样我就很欣慰了。
记者:可以谈谈您的教学理念吗?
徐期勇:我的教学是将我在美国学到的东西和以前工程设计工作经验相结合。我的课不指定学生教材,但课上的内容都是我在备课时找到的最新的资料讯息,把国外做得很好的视频应用于教学。所以,每次备课都要花很多时间。除了将系统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我还尽量保证引用经典的工程案例,用的材料是新的,但又能结合我以前工作的体会。所以,我很喜欢带学生们去外面工厂实地参观,再结合课堂的案例深入学习,希望将知识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不是纸上谈兵。毕竟,学校和实际工作还是有差别的,我觉得学生可能会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一些,同时也缩减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也更有利学生跨入社会。
记者:您在美国接受研究生教育,那您觉得自己接受的教育和现在课堂学生的教育有什么差异?
徐期勇:差异还是有的。在美国做学生的时候,我们一个学期一般只能选修两门课,因为每门课的作业都很多,但压力大,动力也大,收获和做出的东西也很有质量和成效。我在深研院尝试过使用以前自己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但国内学生课程比较多,我没有完全照搬,做了适当的调整。
记者:您觉得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徐期勇:我觉得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之间差异还是有的,特别是在思考方面。所以,不管是上课带的学生还是我作导师带的学生,我一直在强调“思考”。我觉得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是学会了“考试”,有些学生听课、写作业不经大脑思考,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我觉得,“思考”是研究生最需要的东西。研究生一定要有自己的“头脑”,学会自己思考,而不只是成为导师的“手”。
记者:那您对学生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徐期勇:我最希望学生提高的是自我思考的能力,能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就是表达能力,我要求我的学生定期以专业的姿态来做报告,并要求他们力争做到无可挑剔。还有就是交流沟通能力,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现实生活中,不管是高校里还是社会,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多方面协助,我们必须和各种人打交道,交流沟通能力是基础。再就是写作能力,除了必须掌握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还有各种报告的书写能力,特别是报告书写能力,这一点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帮助特别大。
记者:您选择回国,选择来北大深研院环能学院,是什么吸引了您?
徐期勇:其实没什么“高大上”的原因,我是个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想回国发展。在美国学习、参加工程应用方面的工作,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思考了很多。回到高校教学,我觉得可以将自己所学、所用告诉更多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选择了深圳,自然就选北大深研院了。
记者:您右手带着尾戒,方便分享一下它的含义吗?
徐期勇:这个尾戒是Engineer's Ring,是我在美国作为工程学院学生毕业的时候参加铁戒指仪式授予的,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带在右手的小拇指上。关于Engineer's Ring的故事,网上都可以搜索到。我用右手计算、用电脑时小拇指会被它硌着,所以这枚戒指不仅是我工程师身份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责任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作为工程师应有的严谨和谦逊,更提醒着我作为老师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文/刘添添
【工程师之戒】又称The Iron Ring,源自魁北克大桥的悲剧。
1900年,魁北克大桥开始修建,横贯圣劳伦斯河。为了建造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原本可能成为不朽杰作的桥梁被工程师在设计时由500米忘乎所以得增长到了600米。1907年8月29日下午5点32分,当桥梁即将竣工之际,发生了垮塌,至少75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调查显示,这起悲剧是由工程师在设计中一个小的计算失误造成的。1913年,大桥的设计建造重新开始,可历史并没有给人以血的教训。1916年9月,由于某个支撑点的材料指标不到位,悲剧再一次重演。这一次是中间最长的桥身突然塌陷,造成10名工人死亡。1917年,在经历了两次惨痛的悲剧后,大桥终于建成通车,成为迄今为止最长的悬臂跨度大桥。
1922年,加拿大七大工程学院出钱将倒塌过程中的所有残骸一并买下,决定把这些钢条打造成一枚枚戒指,发给之后的工程学院毕业生。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那些钢条并没能被打造成戒指,于是学院重新寻找新的钢材代替。为了铭记这次事故,也为了纪念事故中的死难者,戒指被设计成如残骸般的扭曲形状。
在加拿大,当工程学院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参加一个独特而又神圣的毕业仪式--吉卜林仪式或称作铁戒指仪式。这项仪式并不对外开放,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们将在这个仪式上被授予象征着加拿大工程师身份的Iron Ring.这枚戒指代表着工程师的骄傲,责任,义务,以及谦逊。更重要的是提醒他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与耻辱。(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