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十五周年院庆·发展记】环境与能源学院:碧海蓝天筑家园,高瞻远瞩新能源

2016-12-07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
当大沙河蜿蜒穿行于深圳西丽大学城,浮云掠过塘朗山顶,热烈的阳光铺满了五四塔与“大鹏”,镜湖流动着金色的波光粼粼,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又迎来新的一天。这个别名“南国燕园”的地方,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光阴。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为百年北大探索高教改革的先行军与试验田。十五年砥砺前行,十五年春华秋实。如今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融合了百年北大的传统精神与鹏城深圳的创新激情,已成为一所独具魅力、国际化的校区。2016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约共建北大深圳校区,成为北大深研院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节点。值此十五周年院庆与北大深圳校区筹建的重大历史时期,南燕新闻社通过为期2个月的采访,访谈了深研院8个学院的16位老师、14名在校学生代表(包括6名留学生和交换生)、11名优秀校友代表,以及行政教辅人员、科研人员等近60人,形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十五周年发展记”系列报道,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详实的数据、资料展示八个学院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及未来展望,献礼南国燕园十五周年。
 
  环境与能源学院组建于2009年6月,学院追求环境与能源的和谐发展,以建立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前沿学科,树立低碳科研教学典范,培养有能力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精英人才为办学宗旨,重点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开展环境友好型、引领产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促进人类社会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15周年之际,环境与能源学院也走过了它成立以来的第7个年头。学院共设置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招生专业,有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质能源、低碳技术与管理和环境金融与环境管理等五个学科领域。目前,学院已建立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30余人,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其中国家专家1人、深圳孔雀计划人才9人、外籍教师5人。学院还聘请了北京大学本部兼职老师11人、客座教授10余人。
  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藻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聚硅酸盐复合环保材料”、“太阳能与风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等5个实验室。学院还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4个专业实验室和2个研究中心,即“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雨水资源”、“环境与能源信息”、“环境金融”、“绿色照明系统”等实验室。自2009年6月学院成立以来,共得到近100多项国家、省、市各类纵向科研经费支持,经费总额达13107多万元;与各类企业各级政府合作项目170多项,经费总额近5000余万。截止2016年,学院已申请发明专利40项、已经获得4项发明专利证书,出版学术专著11本,已发表学术论文484篇。
高瞻远瞩创院路,七年风雨铸辉煌
  围绕着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水、大气、能源等问题,环境与能源学院重点发展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开展高质量的区域合成石大气环境观测与实验室模拟研究,揭示灰霾、PM2.5和臭氧等大气复合污染产物的来源、形成过程与机理,评估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水质恶化、江河与湖泊及海岸生态退化的过程机理,探讨多尺度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开发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技术、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海绵城市生态理论和应用技术等的流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生物质能源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能效管理与能效工程、新能源金融与环境金融等,探索利用工程技术,并结合管理与金融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的可再生能能源技术。
藻类实验室
雨水处理与资源化
  曾担任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邱国玉教授是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谈到建院的思路与初衷,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把环境和能源放在一起,当时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因为能源的使用引起的,如果没有能源的使用问题就没有环境问题。所以当时我们认为环境和能源是阴阳的两极方面,环境是表现在外面的,核心是能源的利用问题,我们提倡源头治理,所以不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只谈环境污染的治理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虽然把环境与能源放在一起看似简单,但邱国玉介绍说,“环境与能源学院”的命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属于首创。“研究环境的人很多,但是做能源方面研究的老师并不多,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在能源方面有所突破。”环境与能源学院设置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根据北大特色,继续研究生物质能源,并且重点研究水生生物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方向;另一个,结合国内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现状,环能学院以优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力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固废资源化
  深研院的环境与能源学院与本部的环境科学院工程学院保持了长期的密切的合作关系,共有11名本部环境学院的老师在环能学院任兼职老师。在密切合作的同时,深研院环能学院又与本部的环境学院差异化发展。谈及深研院与本部的差异化发展理念,环境与能源学院副研究员李瑞利老师以自身科研重点为例说明道:“深研院环能学院在环保、生态领域相关研究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中国南海近海的生态问题,紧扣国家和深圳市关于海洋主题的研究主旨,这和本部的相关团队的关注点是有明显的不同的。”
  谈到环境与能源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情况,李瑞利老师介绍说,环境与能源学院旨在建立环境能源前沿学科,追求环境与能源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提供解决区域和全球性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技术方案。“海洋产业是深圳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我们的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深圳海洋产业的发展,旨在更充分的发挥海洋资源潜力,以更为合理、更为绿色的方式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科研工作主要以问题为导向,要以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为突破,加强应用型研究,产学研三者协调发展。”
 
低碳环保新经济,绿水青山画未来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人们身处的自然环境与身体健康、社会发展都息息相关。作为以追求环境与能源和谐发展的环境与能源学院,自然要承担起构建绿色家园的社会责任。在此方面,环能学院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以青年教师黄晓锋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深圳市大气PM2.5来源解析研究”项目于2014年12月在广州通过了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三方联合论证,成果被鉴定为“特色鲜明,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帮助指导政府科学决策,使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PM2.5达标的一线城市,为国内特大城市科学治霾提供了技术体系借鉴。2016年5月,该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环能学院首次获得省环保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深圳蓝”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与能源学院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流动大气监测站
  除科学研究外,如何走出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推进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环能学院的发展路径之一。为更好推动科研成果的效益转化,环境与能源学院已与两家企业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并正在合作建设一座太阳能一体化建筑。一位企业负责人在介绍这栋大楼时说:“环境与能源学院如果本身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大楼,是一座“Green Building”(绿色建筑),可谓现身说法,通过实际应用向大家展示现在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现目前最新的科技成果。”而另一位企业负责人更强调合作的“双赢”:“学院是一个创新的地方,有新的学生,新的项目,强大的科研团队与市场前沿的企业合作,这种合作是双赢的。”此外,在深圳市的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环境与能源学院还积极和企业合作,共同探讨深圳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黑臭水体治理一体化技术以期快速解决深圳市水体黑臭的问题,改善深圳市水环境质量,力争将实验室成果用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让科研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高潮。
 
独树一帜新理念,特色鲜明硕果丰
  环境与能源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行政与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胡宜华老师介绍说;“学院的国际交流十分活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波兰罗兹工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环境与能源学院自成立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为90%左右,其中硕士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读博的比例为7.45%,出国比例8.5%,同时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硕士毕业生出国深造的比例也呈递增趋势。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也开始多元化,主要分布在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主要以事业单位居多。
  2016年,环能学院的毕业生郑明凤成为一名选调生,成为北大赴新疆阿克苏的第一人。说起选择远赴南疆的原因,郑明凤说“:当代青年特别是北大学子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据环能学院教务老师冯凝介绍,环能学院的学子们有很强的家国情怀,愿意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学院历届毕业生中都有选择去西部就业的同学,这两年比例有所增加。
  环能学院既有愿意远赴边疆的中国学生,也有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留学生。来自波兰的交换生Michal Kaczmarek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欧洲、美国等多地求学,2016年年初通过交换生项目,来到南燕环境与能源学院生物质能源课题组做博士后,主要从事藻类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科研工作。他说:“我自幼酷爱中国文化,来到中国读书或工作是我儿时的梦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一个广阔的平台,环能学院更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这里聚集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一大批聪颖的优秀学子,人才是南燕十五年来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重要原因。”说起在南燕的业余生活,酷爱足球的Michal Kaczmarek骄傲的向我们展示了在几天前“新生杯足球比赛”中,他身披环能学院队服出征,取得了5:1的骄人成绩。Michal几乎每天都会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他指出强健的体魄是高效工作的前提,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在更专注于科研和工作。
 
  2016年8月29日,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备忘录,决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深化合作,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相信在鹏城深圳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环境与能源学院将借助北大深圳校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在科研方面积极推进“大气观测超级站”建设;促进学院和中电建集团的合作,落实“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实验室”建设相关事宜,加强“深圳藻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聚硅酸盐复合环保材料工程实验室”、 “流域生态工程学”等科研平台建设;在学生培养方面,完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继续推进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年轻教师;继续举办“2017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启动留学生招生方案等,为迎接国际化深圳校区的挑战做好准备。 
 
文/景天宇
环境与能源学院采访小组成员:景天宇、申航印、刘梓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