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吕锦晟:做连接内地与香港的“城乡规划桥梁”

2025-10-29

责编:王琳

吕锦晟,北大深研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2025级博士新生,本硕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建筑文物及活化再利用奖及建筑研究奖、香港大学服务奖金奖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奖,中国企业协会杰出青年志愿者奖等荣誉。

吕锦晟

初入南燕园,再启新研途

本硕期间,吕锦晟均在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就读。抱着拥抱新环境的渴望,怀揣着把在香港所学贡献给内地发展的愿望,他来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读博深造。“之前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央企,现在我想向内地发展贡献更多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发展方面的知识,比如内地最初的土地拍卖制度就是向香港学习的。”他解释道。

吕锦晟出席华润集团青年交流分享会

在开学后的几周里,吕锦晟感受到了内地与香港教学的差异。“在学术方面,香港的大学比较少定期的组会,学生通常是和教授一对一沟通。在语言方面,在香港,从中学时期起大部分课程就已经是全英语教学,在港大读书期间也是这样,所以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在校园生活方面,他觉得食堂的饭菜比本硕期间的更加便宜美味,还特别提到了“小电驴”。他笑着说道:“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没有电动车通勤,上学通常需要步行十分钟以上,而现在骑电动车两三分钟就到了,非常方便。”

关于读博期间的研究兴趣与方向,吕锦晟表示自己对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很感兴趣,比如香港的土地拍卖制度、规划制度与内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他想研究的是香港和内地城中村的异同。他具体解释道:“内地的城中村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打工暂住的一些租金较低的房子,和内地有很大不同的是,住在香港城中村的很多是香港的原居民,一百多年里祖祖代代都在此扎根,形成了客家的围村文化。”

在研究过程中,他和导师看到了现今城市发展建筑保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希望能寻找到一个“新”与“旧”之间的平衡。“年轻人多把城中村当作一个短暂的歇脚处,在有了更高的工资后便会从城中村搬离。城中村的原住民也有的移民,有的过世,导致城中村承载的客家围村等传统文化无人传承。”他表达了对文化失传的担忧。

在研究过程中,吕锦晟会遇到许多未知与挑战,这时他会登录不同的学术网站广泛阅读文献,从中寻找创新点和启发点。他分享道:“在闲暇时我会跟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吃饭和爬山,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向,很多创新点和解决方案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迸发的。”

对于未来学术与职业的规划,吕锦晟目前的想法是博士毕业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比如和城市规划管理有一定关联的公共政策研究,在香港的大学当一名博士后或者助理教授。

怀揣建筑梦,探寻保育路

吕锦晟从小便对各式各样的建筑感兴趣,在本科时便怀着这份对建筑的热爱选择了建筑文物保护专业。在参与过的建筑文物保护项目里,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数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中环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灯修复工程及研究”项目,他也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香港建筑师学会颁发的建筑文物及活化再利用奖及建筑研究奖,和香港建筑文物保护师学会颁发的建筑文物保育奖。

吕锦晟毕业照

香港的历史文物分为好几个等级,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历史建筑,更高级的被称为法定文物,这个项目中要修复的就是一个法定文物。香港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处于台风活跃路径上,中环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灯是当时全香港第一个受到台风影响而被破坏的文物历史建筑。

吕锦晟缓缓展开修复前的现场照片,画面触目惊心。台风“山竹”过境后,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东倒西歪,枝干横七竖八地砸落在地,原本平整的石阶表面布满了裂痕,石阶左边的花岗石扶手和栏杆柱几乎全部损毁,四盏煤气路灯中的三盏亦已倒下,灯头严重损毁变形,其中一支铸铁灯柱更断成多段。

由于煤气灯是一百多年前在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年代从英国运过来的,在复修过程中吕锦晟和团队先用3D扫描和3D打印去模拟复原文物本来的样子,再把阶砖和煤气灯送回国外进行复修,最后再运回香港进行组装。

中环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灯修复前后对比(图片来源:SCMP 南華早報)

本科毕业时,吕锦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不止是一座寺庙”——东莲觉园的起源和发展研究。香港东莲觉园的布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佛教寺庙设计,各个佛殿沿着中轴线有序排列,但与通常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结构的传统佛教寺庙不同,它的外形是一个三角形,有着中英合璧的建筑风格,既有欧式的红色瓦顶,又有中式特有的斗拱。在研究过程中,吕锦晟的导师和他发现在香港被殖民期间地契会限制建筑的风格,而不仅是限制土地的用途。

“在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那个年代,华人的地位很低,英国政府为了歧视华人,通过地契限制中式建筑的建设,于是爱国的华人便想到了折中之计——仿中式建筑,我们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建筑,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比如内地的中山纪念堂就是一座中国文艺复兴建筑。直到香港快回归的时候,华人的地位不断提升,才能当上立法会议员和兴建中式建筑。”他对其中的历史因素和时代背景进行了解释。

从建筑文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吕锦晟选择继续攻读房地产专业的硕士,以丰富自身在房地产领域的知识储备。“在香港,建筑保育项目几乎都跟房地产项目挂钩,把房地产项目剩余的利润贡献给建筑保育。”他分享了这一选择背后的考虑。此外,为了解内地的国情发展,吕锦晟还曾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习,包括了解国家未来的重点发展片区、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发展等。

因为城市规划和国家政策高度相关,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一个规划体系所以我希望更多地了解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比如在参观雄安新区时,他了解到云上城市、地下城市和地上城市的发展。“土地是有限的,要增加土地的面积其中一个方法是填海,但这往往只有香港、深圳等沿海地区可以实现,所以便延伸出地下城市的概念,把部分基建和交通放到地下城市,比如香港的污水处理全部是放在地下或是岩洞里面的,腾出来的地上空间就可以去建医院等公共设施,云上城市则和现在很火的低空经济有关,把交通放在云端,这些都有利于解决现在大城市的堵车等通病。”

吕锦晟担任香港中环大馆导赏员

吕锦晟还参与了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保育历史建筑基金主题研究资助计划支持的名为“和谐共融:以「点、线、面」方式保育薄扶林的薄扶林村、牛奶公司和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片区保育项目。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内地的片区保育不同,由于高昂的地价,香港的建筑保育都是单栋式的。因此他希望在读博期间了解更多城乡规划中片区保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同时参考上海、澳门、新加坡等不同地区建筑群的保育政策和保护指引,研究片区保育方案在香港推行的可行性,比如在香港大馆即前中区警署建筑群推行历史建筑群片区保育规划。

“既然城市规划是按片区去规划,那我们保育的方式也应该是按片区去保育,由政府统一收购业权进行片区规划,这样更具完整性,避免了单栋式修复出现片区内一栋很新一栋很旧、一些要拆一些不拆的美观问题,比如内地的钉子户和香港的针子楼或者牙签楼,即在整片很新的建筑里夹杂着一栋旧楼。

参与过的众多实践研究项目让他得以所学的建筑保育、房地产城乡规划知识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思维上单一视角的限制“我本科在建筑文物保护专业的教授很多都是建筑师,而在硕士阶段的房地产专业很多教授都是规划师或者叫测量师。建筑师多从建筑的角度去研究和考虑问题,但测量师会更多地从土地经济规划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修读了不同专业的课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既有互相冲突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打破了原本思维的局限性。”

学术科研是“核心使命”,社会服务是“责任底线”

在学生工作方面,吕锦晟在本硕阶段积极参与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活动,在诸如朋辈交流活动、高桌晚宴、新生开学典礼和迎新周等各类活动中担任学生主持人和新生引导导师(班代表、班级联络员),以及在迎新系列活动视频中担任导演、编剧和主持人等重要角色。

“我想回馈母校给予我的资源和人脉,所以希望尽己所能帮助新生。”这些经历锻炼和提高了他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他也因此获得了香港大学服务奖金奖。“在建筑项目、文物修复或翻新项目中,我需要与工程师、测量师、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团队共同工作,学生服务的相关工作实际上也帮助我在建筑保护项目中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团队成员和领导者。”吕锦晟说道。

此外,作为香港青年联会的会员,他曾在暑期参与组织“青年实习计划”,带领香港青年到内地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央企和国企学习,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内地发展和积累工作经验。他还曾参与举办论坛和对接内地高校资源,比如组织内地学生到香港参观以及香港学生到内地参观和上国情班等。通过这些组织活动的经历,吕锦晟结识了许多香港的成功人士,他们后面也在学术和事业方面给予了他很多宝贵的帮助。

对于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吕锦晟这样说道:“新时代香港青年真的要融入国家发展,多去内地走走比较香港和内地各自的优势,再二者做得好的地方融合在一起。我觉得我们港澳台青年可以成为香港和内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一座桥梁。在去北京交流期间,我们香港青年就被鼓励去内地读书或者是就业、创业,粤港澳大湾区也有很多针对港澳台和内地青年的创业基地。”他认为新时代香港青年需要突破两个“边界”,一是认知边界,从“香港视角”看内地,转向“中国视角”看世界;二是能力边界,不仅要懂专业,还要学会“跨文化沟通”“政策解读”。

吕锦晟担任香港大学新生入学分享影片主持人

在志愿服务方面,吕锦晟曾获得中国企业协会杰出青年志愿者铜奖等奖项。同时,他还有着香港特区政府国家安全教育地区导师、游戏机中心上诉委员会成员、深水埗区关爱队队员等多个身份,在主业之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港大开学周期间,他会去当义工服务新生,包括带学生参加orientation camp(迎新营),帮助新生了解如何选课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时间规划、食堂推荐等。

我从小就有一颗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心同时我也觉得这些经验可以丰富我在学术上的思考。比如游戏机中心上诉委员会的很多委员都是教授和专家,在和他们开会商讨的过程中我也能得到一些学术上面的创新点和优化点,然后我又能把学术成果贡献给上诉委员会或者是其他的机构。”

关于游戏机中心的选址,香港的规划制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为了防止学生去打游戏机,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学校附近100米内不可以有游戏机中心,但仍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比如学校的界定范围,幼儿园、中学、教育机构、补习中心等是否都包括在内。吕锦晟在上述委员会的工作便是负责结合游戏机中心的规划图和设计图,根据城市规划条例、建筑物条例和地契决定是否批准上诉。

而作为国家安全教育地区导师,由于专业背景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近,吕锦晟主要负责的是香港的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国家安全土地教育。在给附近市民授课的过程中,他最大的感受是对于过往香港和内地的事件仍有许多偏见和误会亟待打破,应该多去内地走走增加了解。

建筑研究奖、服务奖金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奖等闪亮的履历背后,是长期的自律与坚持。吕锦晟认为,平衡学术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时间,关键是“优先级排序”,学术科研是他的“核心使命”,而社会服务则是他的“责任底线”,比如每周三是他固定的学术时间,其他的时间则灵活安排,在工作日没课的时候,他都会去做建筑保育、建筑研究的相关工作,周末也不怎么放假,要么是去上建筑研究的相关课程精进自己,要么是去做义工服务社会。“这种平衡让我更加珍惜学术时间。因为我很清楚,社会服务的经验最终会反哺研究。”

吕锦晟担任2021年级毕业生班级联络人

“匹配度”比“名气”重要,“问题意识”比“热点”重要

对于想要攻读博士的学生,吕锦晟建议他们尽早准备自己的研究计划,多和本硕期间的导师、朋友交流,选导师时注重研究方向的匹配度而非名气。“我曾经见过有同学选了大牛导师,但由于研究方向完全不契合,最后读得很痛苦。比如在城市规划里有城中村、城市更新、GIS、遥感计划、生态学等不同细化的研究分支,具体选择哪个研究分支需要提前认真考虑。所以我建议提前阅读导师的论文,发邮件请教具体问题,以了解研究方向是否匹配。”

关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吕锦晟认为“问题意识”比“热点”更重要。“现在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课题很火,但如果只是跟风就很难做出深度,我建议多从自身经历中找问题,就像我在参与建筑保育项目的过程中关注到‘人’的维度,即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和保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有着三角形外观的香港中银大厦就凸显出设计师贝聿铭的个人风格特色。香港过往的建筑研究多聚焦于建筑的风格,而很少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它背后建筑师和业主的想法,如喜欢佛教的业主会在建筑物里融入很多佛教的元素。所以我会去研究建筑背后设计者的想法,这样的研究才更有生命力。”

用镜头记录,凭热忱传承

在闲暇时间里,去不同的地方走走拍拍是吕锦晟的一大爱好,比如拍摄感兴趣的建筑物组成个人作品集,或者是去新开的商场观察地下沉降商城的设计。“因为要设计沉降的商城,会涉及雨水的处理,比如下大雨时如何改善地下停车场水浸的情况。香港比较多台风天和暴雨天,在这方面的设计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会想主动去了解一下。”

吕锦晟出席2025年香港五四升旗礼

谈及对他影响深远的人,吕锦晟表示是自己的导师。他很多的老师和教授都是香港房地产界和城市规划界的权威,带动了和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的研究合作。同时他们还担任了很多香港社会的公职,比如香港一些委员会的顾问,为香港的土地规划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吕锦晟也想像他们一样,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港大和北大的导师都很负责任,而且都学得很高很深,他们真的能做到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香港在读博方面的文化和内地不太一样,因为我们本科毕业就可以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且工作几年后的薪酬也很可观,所以并不会有很多学生选择读到博士,甚至大部分连硕士都不会读。因此担心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遗憾,因为很多业界大牛和年纪较大的导师都要退休了,所以作为年轻一代我想把他们的知识与思想传承下去。

展望接下来几年在深圳研究生院的读博生活,吕锦晟希望多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有深度的论文,与导师和课题组建立更深入的关系,结识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以及能够准时毕业,未来在学术界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