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学院在知名期刊发表有关电池界面结构化学研究的教程类综述性文章
2020.10.12正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力密度和安全性能的关键。在大量被报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和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LiMO2,M=Mn或/和Co或/和N...
正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力密度和安全性能的关键。在大量被报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和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LiMO2,M=Mn或/和Co或/和N...
近日,Ray Campbell教授的文章《美国民事诉讼之证据开示制度》在《中国应用法学》2020年第3期上发表。该文章由Ray Campbell教授和Ellen Campbell女士合作完成,由我院学生张凤鸣、沈橦、曹潜共同进行摘要翻译。 ...
正极材料通常被认为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理想情况下,正极应在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提供高比容量、高工作电压、低成本、优越的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以满足要求诸如混合动力汽车、嵌入式混合动力汽车和...
下一代电池要用更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和钠金属作为锂电池和钠电池负极材料,要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是如何控制和抑制金属的枝晶生长,因此从理论上研究金属晶体微观生长机理至关重要。金属晶体的生长模拟可分为两...
近日,化生学院彭涛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通讯论文,报道了首例基于甲醛化学反应活性的新型基因编码甲醛荧光探针和生物发光探针。 众所周知,甲醛是一种广泛...
近日,化生学院翟宏斌教授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通讯论文,报道了天然产物 (–)‐Conidiogenone B, (–)‐Conidiogenone 和 (–)‐Conidiogenol的集群不对称合成。 Cyclopia...
Greshoff课题组在1890年首次报道了kopsine的分离,随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kopsane家族的其他成员kopsanone、10,22-dioxokopsane、kopsanol、epi-kopsanol和N-methyl-10,22-dioxokopsane等相继被分离报道。由于kops...
最近,视觉和语言的多模态任务,例如图像字幕和视觉问题解答(VQA),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但是,大多数现有的模型都专注于单个任务。我院邹月娴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这些任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认为...
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团队在调控锂电池高性能硅基负极电解液提升界面稳定性方面取...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东省存算一体芯片重点实验室杨玉超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攻...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首次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讨会(VLSI Symposium)发表论文
汇丰商学院Manshu Khanna助理教授合作论文在Public Choice发表,探讨印度席位分配...
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在《JACS》发表运用多尺度拓扑与AI方法高效筛选固态锂电池快离...
汇丰商学院马啸助理教授合作论文在AEJ发表,揭示环境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Springer Nature出版我院李挥教授及博士生白鹤的英文专著
新材料学院郑家新团队《Science China Mater.》提出基态搜索新方法